护鸟卫士 十九载守护情

22.03.2016  12:17

 记录鸟儿们的活动情况,已成为臧尔军每天必做的“功课”。

  臧尔军和儿子一起用背篓把玉米背进保护区的投食地。


 一名队员在湖边发现一个捕鸟的夹子。随着湿地保护宣传深入人心,现在这种夹子已经很难见到。

 冒着暴风雪,臧尔军进入草海给越冬的鸟儿投食。

 臧尔军在精心照看一只左翅膀受伤的黑颈鹤。

 

  队员们在菜子湖畔巡湖,防止有人盗猎候鸟。他们身旁是自筹资金搭建的候鸟观测台。

凌晨时分,菜子湖湿地生态保护协会的队员们眺望湖面,观察越冬候鸟有无异常情况。

 一名队员在协会驻地给候鸟喂食。这些候鸟都是因为受伤被救助到这里来的,养好伤后将放飞。

 臧尔军冒着大雪撑船进入草海查看候鸟越冬情况。

  菜子湖湿地生态保护协会的队员刘芝才在搬运观鸟望远镜。他曾经是当地著名的捕鸟“枪王”,现在成了一名候鸟保护者。


臧尔军在草海边给鸟儿们投食,由于朝夕相处,鸟儿们对他已熟悉,就在他的身边飞翔。

3月16日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绿色家园,许多人加入到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的行列中,不断努力,默默奉献着……

十九载守护情 本报通讯员 杨文斌 摄影报道

初春清晨6时的草海,天还没亮,大雾弥漫。臧尔军习惯性地醒来,披棉衣、穿水鞋、取竹篙、拿望远镜……一天的管护工作由此开始。

今年60岁的臧尔军,是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胡叶林管理站的一名管护员。草海作为中国三大高原湖泊之一,属于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黑颈鹤等二百余种鸟类的重要迁徙中转站。自1997年臧尔军被聘为这里的管护员以来,他坚持每天6点钟起床下海,记录鸟类活动情况,投食喂鸟,清理保护区内非法设置的鱼网,一干就是19年。

6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臧尔军只在2010年9月底离开过胡叶林8天,那是陪自己病重的老伴在贵阳住了8天院。老伴病情稍有好转,他们就一起回到胡叶林。“他是放心不下那些鸟儿让别人帮看护”,村民们这样说。

臧尔军整日泡在草海里,哪里的非法设置的捕鱼网还没收完,哪里的村民在焚烧秸秆,哪家的狗爱跑到草海里追赶鸟儿……都是臧尔军爱管的事,他要为鸟儿们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当冬季鸟类无处觅食时,臧尔军便与儿子一道用铁锹“破冰投食”,确保越冬候鸟不挨饿。

从1997年至2009年,臧尔军的工资是每月80元,现在提高到300元。臧尔军说,自己19年来坚持做管护员并不是为了个人收入,而是“为了能让子孙后代也能看见自己喜爱的黑颈鹤。这黑颈鹤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如果再不保护黑颈鹤,以后娃娃们或许就看不见了。

湿地乡村环保人 本报通讯员 陈东 摄影报道

2月底夜晚的风还有些凛冽,67岁的安徽省安庆市罗岭镇姥山村村民王三益在菜子湖畔巡湖,防止有人盗猎候鸟。每年秋冬季节,大量候鸟从西伯利亚迁徙至菜子湖湿地保护区越冬,次年3月飞走。作为民间组织菜子湖湿地生态保护协会的理事长,日常巡湖护鸟是王三益的例行工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这里围湖造田、拦网养殖、捕杀候鸟等现象十分普遍。严重的时候越冬候鸟一度每年不到2000只,原有湿地面积减少近三分之一。

1995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安庆沿江水禽生态湿地自然保护区建成,但由于菜子湖湿地面积广,林业部门人手少,管理难度大。

单纯靠政府管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民间组织的力量可以发挥作用。”曾在姥山村做了40年村干部的王三益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他于2010年在当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民间社团组织。这个协会90%以上成员都是菜子湖沿岸农民。候鸟来这里过冬时节,20多名候鸟巡护队队员每天凌晨4点开始工作,晚上10点才回家。一旦发现有人捕鸟、毒鸟等情况,巡护队员会第一时间去现场取证,核实后再通知森林公安。

为了这份环保事业,王三益将多年积蓄都投入进去,还借钱搭建了一座湿地监测瞭望台,安装了湿地野外远程监控网络,建立了湿地科教基地,总计投入近80万元。

安庆市林业部门数据显示,目前菜子湖的越冬候鸟总数超过5万只,水鸟种数60余种,其中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等级的有东方白鹳、鸿雁,易危等级的有白头鹤。去年12月份,协会与当地政府合作举办了菜子湖湿地观鸟节,吸引了3000多驴友、爱鸟人士以及摄影爱好者,村民们尝到了生态旅游带来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