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百万拯救百年老桥 省级文物平地长高十米

11.09.2014  00:40
耗资百万拯救百年老桥 省级文物平地长高十米 - 贵州地方新闻网
耗资百万拯救百年老桥 省级文物平地长高十米 - 贵州地方新闻网
来源: www.gog.cn

               

高家渡铁索桥。

如不提升,铁索桥及桥墩周边的摩崖石刻与碑刻将被淹没。

  高家渡铁索桥,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县境内,横跨千年北盘江,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历史上,高家渡铁索桥曾是水城至普安、盘县的交通要道。在公路桥修建后,它逐步退出历史舞台。2012年,由于下游修建水电站,未来蓄水后水位将上升,高家渡铁索桥及周边的碑记即将被淹没。为此,相关部门耗资百余万元,将铁索桥原位抬升10米,让这座满载历史功勋的古桥得以继续留存。

   河流湍急易翻船村民集资建桥

  高家渡铁索桥又名普济桥,曾是水城至普安、盘县的交通要道。如今,它是水城县南部的新街、营盘、龙场三乡交界处,横跨险要湍急的北盘江,距六盘水城区80余公里。

  高家渡铁索桥下,即是滔滔北盘江水,在该桥建成以前,往来居民只能靠坐船渡河。当地是一古驿道的渡口,马帮等经贸往来十分繁荣,因系当地“高”姓人家在此渡船,所以人们习惯将此地称为“高家渡”。而北盘江水汹涌,难以保障渡船安全,曾多次发生翻船事故。

  据史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水城、普安绅商百余人捐募,由普安府尹殷永浚(字省卿)首议、川盐局观察赵樾材等人支持,当地居民解囊,积极捐献谷子、辣椒等,共筹银万两,征集民工千余人,在河两岸就地盘炉锻铁造就。解放后曾两次返修,现身长79.6米,宽3米,由17根平列铁链、2根护链、54块铁拉板构成,上铺木板,桥面距江面约40米,桥不仅能过人,也能过驮马。

  桥南岸现存山崖上刻有“普济桥”、修桥捐资人姓名、桥规、修高家渡铁索桥记等。

  高家渡铁索桥建成后,有人曾将它与桥南头莲叶洞列为水城景观之一。

   铁索桥服役90年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渡铁索桥,两岸山势险峻,桥下北盘江水奔腾咆哮。从河底看,该桥如腾空长龙,望之十分壮观。从始建至今,除桥亭及部分碑文被毁坏外,主桥尚保存完好。

  “小时候,我们去新街上学经常从铁索桥上过。”家住营盘乡的村民高大庆回忆说,他今年38岁,铁索桥使用期间,正是他童年、少年时期。他说,附近村民用马驮包谷、大米等生活用品也从桥上经过。当人、马过桥时,桥下北盘江水湍急,桥上铁索晃动,看起来惊心动魄。

  1998年,水盘中线建成,铁索桥上方要修建水盘东线拱桥时,用马车运输石头修桥也是经过高家渡铁索桥上。

  有了铁索桥承载运输,时过两三年,拱桥修建而成,担负车来人往的责任转交给了拱桥,为两岸三地服务90年的高家渡铁索桥这才正式“退役”。

  高家渡铁索桥的修建,是水城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因此,它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铭记古桥历史提升桥面供观赏

  高家渡铁索桥退役后,它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对象。依旧横跨北盘江,看两岸村民人来人往。

  2012年,铁索桥下方10公里处,开建了一座水电站。由于未来蓄水后水位上升,会将铁索桥及桥墩周边的摩崖石刻与碑刻淹没,为了对古桥进行保护,让后人景仰,省文物管理部门采取了措施,耗资130万元,实施了铁索桥的文保工程。

  据高大庆说,他不仅是附近的村民,也是文保工程施工负责人。对于高家渡铁索桥,他充满了感情,“听老人们说,我的祖辈有多人是在渡口翻船身亡,但有了铁索桥后,大家的生命都得到保障。前不久我还在碑文上找到了当年捐款修桥的曾祖父的名字!”他说,这座古桥,浸透了几代人的生活,融入了他们的记忆,是不能忘记和磨灭的。

  为了对古桥进行保护,避免被水淹没,高大庆将桥面抬高了10米。“最难的工程应该是将铁链抬升了,每根铁链重达2000斤。”他说,卷扬机一根根将铁链抬升,就花了半个月时间。因为桥面抬升,原有铁链就短了,为了还原历史,施工方还特地将贵阳一座拆下来的铁链桥的铁链接上。“大概接了两米长。”他说。

  9月7日,记者在现场看到,高家渡铁索桥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桥两岸修建了大门,10余根铁链涂上了红漆,看上去十分美观。另外,在桥旁,记者还看到了修桥捐资人的姓名、桥规、修高家渡铁索桥记等8块石碑。

  “由于是刻在崖壁上,无法搬走。”高大庆说,以后水位上升,这些石刻将沉于水下。为此,相关部门目前已复制下了碑文,下一步将在桥头建一个公园,将仿制的石刻存放在公园内,供人们参观、回味历史。

  据了解,上周,高家渡铁索桥文保工程主体已通过省级验收,石刻再造工程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