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挪出穷窝安新居 拥抱幸福新生活

13.05.2017  14:41

挪出穷窝安新居 拥抱幸福新生活

——2017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综述(二)

  5月12日,代表们在水城县陡箐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观摩。记者 邓刚 摄

  5月12日,代表们在大方县恒大与地利集团合作扶贫蔬菜育苗中心观摩。记者 芦晓娟 摄

    从乌蒙山区到武陵山区,从黔北大地到南部“三州”,一场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掀起的热潮仍在延续。

    2017年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两天来,省领导分别率9支观摩队伍,分赴各市州和贵安新区,马不停蹄地观摩扶贫项目,梳理脱贫成效,总结发展经验。

    今年,是易地搬迁扶贫的关键一年,全省要搬迁75万人。省委、省政府将之作为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的重要内容,聚焦“怎么搬”“搬出来后怎么办”,切实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工作。

    三个月过去了,各地易地搬迁扶贫进展怎样?成效如何?带着问题,观摩代表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一路思考。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代表们表示,要互学互比,真抓实干,让更多大山里的贫困户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搬得出:挪出穷窝搬新家

    依山筑寨,30多栋具有苗族特色的三四层楼房错落有致,亭台楼阁,溪水潺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村民们把色彩斑斓的农民画画在墙上,表达对新生活的喜悦。圆形的芦笙广场上,几个苗族青年吹起芦笙唱起山歌。

    这是水城县陡箐镇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据介绍,这个安置点占地69.7亩,可集中安置搬迁农户167户731人。“感觉太好了,就像天堂一样。”41岁的苗族妇女杨明慧一家四口,刚刚从猴儿关老家破旧的土墙房搬进安置点的新楼房。

    “安居才能乐业!”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说:“新的安置点基本生活设施完善,让移民群众过上了‘城市生活’。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让他们在新家园也有归属感。有了安稳的居住所,人们就能专心经营新生活。

    在三穗县2017年易地搬迁扶贫县城安置点塘边小区,工地施工已经接近尾声,一栋栋高楼矗立。这个安置点是三穗县城6个安置小区之一,总投资1.15亿元,新建6栋472套安置房,拟安置搬迁群众2360人。

    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安置点由县住建部门组织统一施工,最大程度控制建设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并统一进行简装修,严控装修成本200元/平方米以内,让贫困户零负担入住。

    “拔穷根”必须先“挪穷窝”。按照“十三五”易地搬迁扶贫精准识别,三穗县需搬迁4600户1.8万人,90%是贫困户。该县把所有安置点安排在县城,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问题。湄潭县副县长聂珍玉赞许地说:“三穗县易地搬迁扶贫同步规划、分步实施,工作有效推进。

    在长顺县代化镇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幸福楼一楼,移民莫正梅、罗何益夫妇正在打理自家的生活小超市。30平方米的店面里,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雨鞋、脸盆、饮料、卷纸等生活用品。

    今年初,莫正梅一家从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的打朝村搬到镇上的移民安置点,住上了140平方米的房子。“以前,一家6口人挤在老家80平方米的木房,现在住上了宽敞的新家,多好!

    据介绍,长顺县易地搬迁扶贫对象主要是深石山区、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群众。“该县科学规划移民安置点,选择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城镇建设安置点,方便群众后续发展。”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总会计师蒋坤洋表示。

    稳得住: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走进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房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环境整洁,社区医院、超市一应俱全,村民三五成群坐在宽敞的广场上聊天,十分惬意。

    “搬到这里来后,生活大变样了。”从蔡官镇发砟村搬到这里的凡近华说,他身体不好,以前就医很不方便,每逢赶集,他都要到镇卫生院开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孩子读书的学校离家也就几百米。

    蔡官镇北斗社区干部介绍,搬迁来的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点内配置了卫生室、警务室、图书室、子女欢乐之家、老年活动中心、蜡染就业培训中心,还有文化活动广场,俨然是一个和谐幸福新社区。目前,该安置点622套住房全部建成,有499户1985人入住。

    “西秀区把贫困老百姓搬迁出来后,使出就医、就业、就学等系列‘组合拳’,让老百姓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生活。”省民政厅厅长罗宁说。

    “从山里搬到城里,从农民变成工人,终于甩掉了穷帽子。”在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箱包产业园,正忙碌在生产线上的工人安祥强向观摩代表介绍。

    今年初,安祥强一家6口人从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德江县桶井乡搬到大龙经开区大德新区。和他一样,从德江跨区县搬迁而来的有200多户近千人。

    铜仁市在推进跨区域搬迁扶贫工作中,各安置点均把搬迁户的就业、就学、就医等作为重中之重。在该市每一个搬迁安置点,都能看到社区服务中心、警务室、卫生室、就业服务站、志愿者爱心服务站等公共服务机构,以及留守儿童之家、老年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

    “每一个安置点都有较为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这让搬迁户不仅一步住进了新房子,还保证他们能快步过上好日子。”锦屏县副县长闵启富对此感触颇深。

    走进贞丰县龙场镇宽舍社区安置点,“大数据·小社区”的大数据管理模式、休闲广场、乡愁馆……一应俱全的立体社区保障令人眼前一亮。

    龙场镇着力将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打造成为业态繁荣、服务周到、道德文明、温暖和谐的样板移民社区,充分运用大数据,为社区管理、活动组织、就业匹配、重点人群帮扶等方面实行智慧化管理服务,让搬迁户足不出社区就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龙场镇乡村医生钟晶在安置点内开设了卫生室,在为搬迁群众做好医疗服务的同时,也给社区群众带来了榜样的力量。

    “宽舍社区安置点非常有特色,通过做好产业扶持,提供了就业、医疗等各类保障,让老百姓搬出来后稳得住。”印江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罗世友表示,合理运用好大数据和信息化后,社会管理和服务将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能致富:人人有脱贫门路

    位于大方县凤山乡的恒大幸福二村,一栋栋两层的白墙青瓦小洋楼让人眼羡。来自凤山乡谢都村的庞凯去年国庆前搬到了这里,开了一家便利店,收入稳定。

    这是恒大集团帮扶大方县实施的首批10个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幸福新村之一,计划搬迁贫困户42户160人,已搬迁入住36户贫困农户。

    在搬迁点旁,连片的蔬菜大棚蔚为壮观。搬迁户周小军介绍,每户有两个24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由恒大集团和县里出资建设。搬迁户以大棚入股合作社,在合作社带领下统一组织生产,按7:3比例分红,每年每户依靠蔬菜大棚分红收入8400元。搬迁户还可在蔬菜合作社务工,每户每年务工收入4200元。

    “恒大帮扶实施的幸福新村,不仅房子漂亮,更主要的是产业能跟上,搬迁户收入有保障。”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副局长耿杰说,恒大统筹抓好易地搬迁扶贫和产业扶贫,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引进了不少企业,结合地方实际发展养牛、大棚蔬菜等产业,真正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搬出大山拔穷根,安居乐业谢党恩!”湄潭县经开区绿园小区安置点里,小区红墙的对联写满了搬迁群众的幸福和感激。

    安置点负责人介绍,绿园小区计划搬迁346户,其中贫困人口292户,已搬迁入住307户。小区周边有50多家企业,就业岗位充足。目前,已搬迁的贫困户中有劳动力671人,通过技能培训,有195人在县内就业,其中园区就业69人。搬迁户王露露就在离小区不远的贵州季皇农产品交易中心上班,月工资2000多元,这让她心里感到很踏实。

    就业有保障,让贫困户能致富,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安置点结合园区来搬迁,充分考虑了群众的就业,让贫困群众从深山区搬出来能致富、不返贫,能很快适应县城的新生活,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普定县副县长杨大盛说。

    在贵州清镇职教城,有不少来自易地搬迁扶贫家庭的孩子学到了一门谋生的手艺。清镇职教城有8所院校都开设了“威宁班”“赫章班”,学校全部免除学生的学费、书费、住宿费,并保障学生毕业后就业和升学渠道畅通。目前,职教城已接纳贫困学生约4.6万人。不少周边的搬迁户也来到清镇职教城接受短期技能培训,就近选择物业、卫生保洁等岗位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实现逐步脱贫。

    “让贫困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要稳得住、能致富,就业就是关键一环。”贵州师范大学校长李建军说,“清镇职教城的中职教育发展成效令人欣喜,有效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职教城的学校优化专业设置,瞄准就业市场培养学生技能,这值得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借鉴。”(记者 成嘉廷 刘义 陈毓钊 杨聪 吴琳 李勋 杨小友 梁晓琳 余光燕) 

[责任编辑: 栾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