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灯人”韦成刚:用“心灯”点亮麻山大地

29.04.2016  10:26

韦成刚在同心桥上铺木板以便村民通行(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羽 摄

     带领村民“兴产业

    韦成刚所在的麻山腹地,是贵州省贫困地区的代名词。而过去在同心村,因父母身有残疾,4亩地几乎撂荒,他家更是最穷的一户。靠着政府救济和村民帮助,才熬了过来。

    韦成刚说,高二那年,为了不再给家里添加负担,他放弃考大学的机会回家务农。他买来种植方面的书籍认真钻研,最先尝试了水稻新品种,第一年就收获3000多斤粮食。接着,他搞起了稻田养鱼及养猪,种上了蔬菜、西瓜等作物,收入最高的一年达10万元。村民先后推选他为村团支部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和副书记。

    “之所以愿做村干部,就是想带领村民一同致富。”韦成刚说,他利用自己收藏的200多册农业书籍以及县团委赠送的100多册图书,在家里建了一间图书室供乡亲们借阅。同时向大家传授稻田养鱼、养猪以及蔬菜种植等技术,并帮忙联系村民外出打工挣钱。

    “全村90%的村民都搞起了稻田养鱼;很多人家还养猪、种蔬菜。”村民韦顺民说,韦成刚经常跟大伙说,“不要总盼着别人来帮你,要主动去发展”,在他的带领下,2004年同心村摘下了贫穷村的帽子,迈上了小康路。

    2003年,韦成刚的妻子检查出了风湿性心脏病,他只得一边带领村民搞产业,一边带着妻子四处求医。2007年,妻子病重,他不得不辞去村干部职务,专心照料。很遗憾2009年妻子还是离开了他。

     做好家乡“掌灯人

    经历丧妻之痛、家财散尽,韦成刚谋求转变。

    2010年,紫云供电局招聘员工,他报名并通过了考试,到松山供电所当了一名乡村抄表员。

    入职后,韦成刚踏实工作,在他管辖的片区,村民居住分散,又多是山石小路,但无论天晴下雨,他都一如既往扎下去。

    “5年多来韦成刚抄表巡视、维护到位,负责的线路线损指标逐年下降,从未拖欠或拖延过一次电费缴纳。”松山供电所所长易开佐说,他服务的8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共1300多人,累计行走路程超4万公里,穿坏解放鞋20双之多。

    “电表坏了、线路烧了,只要给他打个电话,不管刮风下雨,他都立马赶过来。”同心村村民杨昌忠说,现在村里大部分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韦成刚跑得更勤。2014年12月31日,村民韦世群家线路老化脱皮,造成短路引发火灾,正好被韦成刚撞见,他迅速切断电源,积极灭火,化险为夷。

    踏实干事的作风为韦成刚赢得了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第二年,紫云供电局更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劳模扶贫工作站。

    “我们利用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土特产以及购买农资。”韦成刚说,只有带动村民主动作为,脱贫致富的步伐才能行稳致远。

    “紫云是贵州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韦成刚的事迹体现了紫云人民乃至贵州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紫云县委书记张天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