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体书店发展路径 以“五之堂”为例

15.07.2015  12:58
    “古籍修复现场演示”活动现场。

    十五周岁了的“五之堂”,凭借在这个七月陆续展开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向新老读者展现着自己的“老情怀”与“新风貌”——

    一场“五之堂十五周年老读者见面会”,戴冰、王尧礼、厐思纯、梁茂林等一批本土文化名家与其他资深书友代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五之堂”情结。他们口中的“五之堂”,十五年来一直秉持着“好书好价”的老情怀;

    一次“古籍修复现场演示”活动,存在数年的“五之堂藏贵州古籍文献修复室”首次公之于众。贵州古籍修复除了寥寥几个“公立医院”,该修复室是罕有的颇具规模和资质的“民间诊所”;

    一个名为“‘我们’油画展”即将在五之堂展出,每周五一次文化沙龙活动在五之堂举行——五之堂已由单一的“书店”扩充为一个“文化社区”。

    ……

    “坚守老情怀拓展新风貌,五之堂独有的发展轨迹,为实体书店如何应对数字阅读、网上书店的冲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戴冰说。

    一次机遇:“好书好价”瞄准库存图书

    五之堂主人舒奇峰先生1993年便涉足书店行业,是西西弗书店最早的创始人之一。1997年,他发现图书行业的一个“空隙”:库存图书。“库存图书是图书行业市场淡漠时代的产物。那时,图书发行采取的是不理会市场规律的书籍发行配给制,导致新华书店大批图书积压;出版社的市场观念淡薄,积压了大批库存图书。”舒奇峰说,全国出版社的库存书“码洋”一度高达300多亿元,且亟须清仓平衡收支。他适时出手,将品相较好、市场还有较大需求的库存图书二次流通。

    “库存书说白了就是生产过剩或者滞销的商品,价格上当然能够优惠读者。”舒奇峰说。凭借“好书” “好价”,五之堂在竞争激烈的实体书店中迅速站稳脚跟并一枝独秀,成为贵阳市最大的特价书店。

    一次挑战:“文化社区”应对网上书店

    2011年,五之堂开始感受生存压力。“网上书店凭借着便利的服务和折扣的价格,对实体书店的冲击很大,一大批声名赫赫的书店应声倒下。”舒奇峰说,“五之堂”在此大背景下提前权衡利弊关门退场,似乎也不失体面,“但心里觉得,还没有到坦然关门的地步。”他选择积极应对。

    应对的方向是将“五之堂”由一个单纯的书店,扩充为一个“文化社区”。

    “五之堂”首先和艺术策展人文心合作,成立贵州首家当代艺术品交易中心——“五之堂艺术空间”,不久即推出“第一届五之堂全民艺术节·贵州当代书画作品展销会”,这是我省民营画廊首次独立策展举办的贵州籍艺术家群展。五之堂艺术空间提出“艺术超市”的概念,意味着市民能够像逛超市一样为自己的家居生活挑选艺术品,这样既能让原创艺术真正走进大众生活,也为艺术提供一条出路。

    接着,“五之堂”和本土咖啡品牌“阅读时光”合作,将“五之堂”打造成“悦读空间”概念。各种有趣的文化活动定期、不定期地在此举行,活动内容涵盖东西方教育、戏剧体验、电影放映、画展、读书沙龙……

    此外,“五之堂”设立“集古阁”,收藏与贵州相关的乡邦古籍文献;又因这批文献中需要修复的有不下五千册,便自谋出路成立“五之堂藏贵州古籍文献修复室”。舒奇峰说,“我想尽自己所能,尽可能地将流失在外的那些有关贵州贵阳的古籍文献聚集起来并修复完整,这些富有贵州区域特色的古籍文献,具有民俗学、版本学等多重方面的价值,可能为今后贵州区域文化的研究发挥基础性的作用。熟悉的学者朋友我愿意免费提供资料。”这一举动,为书店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人脉。

    “我们试图把‘五之堂’做成文化人的精神生活场所。靠卖书之外的其他收益维持生存,活下去。”舒奇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