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加快推进山区现代水利试点工作观察

25.06.2015  11:37
贵州加快推进山区现代水利试点工作观察 - 人民政府
贵州加快推进山区现代水利试点工作观察 - 人民政府
贵州加快推进山区现代水利试点工作观察 - 人民政府
来源: www.gog.cn

万水绕千山    沃野沐清泉

——贵州加快推进山区现代水利试点工作观察

  纵横交错的水渠润泽沃野千里

水利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

  现代水利喷灌

  核心提示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没有水利现代化做支撑,农业现代化就举步维艰。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和小康水行动计划,一大批大中小微型水利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

  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水利与农业完美结合,山区现代水利工程的实施已成为贵州农业现代化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2014年8月起,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和构建水生态文明理念为统领,以我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以现代高效节水技术、自动化、信息化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支撑,以完善“建、管、养、用”体系为主要内容,省水利厅在息烽、惠水、紫云、思南四县启动实施了贵州山区现代水利试点项目,积极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新路子。

  项目概览

  惠水县涟江试点区:位于惠水县涟江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内,项目总投资1743.06万元,解决3480亩农田的灌溉、排涝(渍)问题,建立了集“建设、管理、养护、使用”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提升了园区水利设施现代化水平。

  通过对提水设施、排涝(渍)渠、骨干管网和田间管网等的配套建设,试点区农业灌溉保证率提高到90%以上,10年一遇的暴雨,1天之内可排除,有效解决了试点区农业灌溉和排涝(渍)的问题;同时,把高效节水喷灌、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信息化系统、土壤墒情监测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现代水利科技运用到农业节水灌溉过程中,试点区灌溉较常年节水20%以上。

  工程建成后,项目区农业增产增效,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项目区蔬菜、瓜果类每年新增产量61万公斤,年效益286万元,花卉苗木年效益521万元,工程效益十分显著。

  项目区农民组织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实行水务公开,及时公布农户灌溉用水量、水价、水费、促进了公平用水、节约用水。

  结合试点项目建设,惠水县整合其他资金4项目区内修建了水车、水碾、龙骨水车等古代水利设施,展现中国几千年治水、用水历史文化,并同步实施河道治理、湿地建设、滨河步道、参观栈道等建设,推进水工程、水景观、水文化的有机结合,科普宣教、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水利博览园初见雏形。

  息烽县红岩试点区:位于息烽县红岩葡萄种植示范园核心区,项目总投资1050万余元,分两期建设;其中,第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投入运行,第二期工程建成后将有效保障1120亩耕地或葡萄园的灌溉。

  除了建设微喷灌高效节水灌溉系统,还配套建设了气象监测、土壤墒情监测、水肥一体化等系统,不但解决了灌溉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传统水利不能做到时时监测、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等问题。

  山区现代水利建设达到了高效节水和自动化,供水系统实行远程操控并且都以管道为主,节约了劳动成本。

  以建成100亩核心区估算,每年可减少劳动力投入100个以上,每亩提高葡萄产量50-100公斤,综合折资可增收17万余元。

  以农业园区为载体,以高效节水灌溉和现代管理为落脚点,水生态治理、环境整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建设等相互配套,实现了山青、水秀、房美、路平、宜居的美丽新农村,美化了农村环境,进一步推进了乡村旅游发展。

  通过估算,当地每年因此带来的经济收入可达近100余万元。

  通过分别制定人畜饮水和农业用水水价,以及把人畜饮水与灌溉工程捆绑管理,解决了以农村人畜饮水供水收入高、支撑灌溉工程收入低的管护问题,实现了农村供水“以水养水”的目标。

  紫云火花试点区:主要依托紫云自治县火花乡低热河谷早熟蔬菜产业园区为载体,进行建设,利用独特的区域气候种植早熟、反季节精品蔬菜、特色水果,努力实现“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

  通过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采用高效节水灌溉、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紫云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灌溉标准低、管理模式单一和内涝灾害频发等问题。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景观美,自动、科学、高效的节水节肥和机制完备的“建、管、养、用一体化”现代水利建设管理目标。

  主要建设内容包含试灌溉工程、精品打造区微喷灌及信息化和自动化工程、拦水堰工程及排洪工程等,工程总投资403.48万元。

  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原则,制定出台“建管养用一体化”改革方案,形成了“水管单位+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用水户”和水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融资入股参与的分级管理模式。

  通过水利信息化高效节水技术,建成了先进的现代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实现了园区管理自动化,达到土壤墒情,气象实时监控,并通过手机终端进行远程监控,极大提高了园区管理水平,降低了运行管理成本。

  带动企业参与田间终端建设,达到了集聚资本、壮大规模,共同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通过示范带动,促进了园区成果转化、生产加工的传统模式转变。

  思南县塘头试点区:以思南县塘头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建设规划投资6800万元,2015年4月一期项目全面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破解山区水利建设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及渠道维修难等瓶颈制约。

  在园区核心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布置,新建输水管、田间滴管带、水利信息自动化系统,控制试点区面积1200亩、核心区285亩的灌溉,建成了全省最先进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和远程自动控制。

  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现代水利工程,不仅为园区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为景区提供供水水源;同时,新建的生态堤、人行便道、生态长廊、生态等被有机结合,不但美化了园区,而且也同步推动了园区景观化、农旅一体化建设。

  项目解决了镇及周边村寨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也解决了关中坝1200亩试点区、285亩核心区的灌溉问题。

  同时,园区群众因为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真正得到了实惠:由于园区企业人手紧缺,土地流转后的农户长期到园区企业务工,每人每天收入约100元至120元。

  群众既可以就近务工,又可以照顾家庭,既抚养了小孩,又赡养了老人,过上了收入不减、家庭和睦的小康生活。

  目前,园区企业已完成高标准蔬果种植基地7300亩。其中,设施葡萄基地3000亩,优质李、橘柚等2000亩,蔬菜基地2300亩。

  现场即景

  紫云自治县火花乡低热河谷早熟蔬菜产业园区:我省重要的早熟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蔬菜销往广西、广东等省。

  蔬菜大棚一个连着一个,园区工作人员只需坐在控制室里,根据土壤“探头”传递的墒情,启动模块,水就能通过滴、喷形式完成灌溉;土壤缺少什么“营养”,经水肥一体化系统“配方调理”,土壤就能保持健康状态。

  当地农民唐小琴把土地流转给园区企业,夫妻二人进园区打工,一年四季种植各种蔬菜,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入驻园区的黔华农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彻底解决了水的问题后,企业按市场需求,一年可生产叶菜10来季,每亩收入上万元是很平常的事。

  惠水县涟江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主要种植精品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果。

  在园区的贵州丰之园花卉公司种植基地,大棚里移动式的喷灌设施正对着时令花卉,进行浇灌。

  公司负责人李贵龙自豪地说:“即使回福建老家,我也能通过手机操作,对基地进行灌溉,太方便了。”

  园区通过高效节水灌溉、排涝(渍)工程建设,信息化和自动化控制设施、组建用水合作组织,解决项目区内3480亩农田的灌溉、排涝(渍)问题。

  思南县塘头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主要种植葡萄、橘柚、西瓜、有机蔬菜、花卉,养殖大闸蟹。

  明晃晃的太阳底下,提着水桶浇灌农作物的画面已经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显示屏,只需轻点鼠标,浇肥灌溉一次性就完成了。

  贵州山区现代水利思南塘头试点区信息化和自动化系统,采用微喷灌的形式对2200亩种植基地进行灌溉。

  同时,采用分洪渠的方式,对进入园区的洪水分流;对两条天然河道进行治理改造,在渠道两旁植上生态植被,栽上杨柳树,可划船行游,县里正将这里打造成乡村文化旅游生态湿地公园。

  息烽县红岩葡萄种植示范园区: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葡萄。

  打开电脑、登录系统、移动鼠标,显示屏画面立即跳转,从小寨坝红岩村文化广场绵延至大寨村的千亩葡萄尽收眼底。再切换镜头,选择“焦距”、“光圈”、“变倍”操作,远在2公里开外的园区田间管道、葡萄、土壤一览无余。

  ,“高效节水灌溉系统”运用“大数据”理念构建“物联网”,使葡萄种植从繁琐的“地上操作”演进为简单的“线上遥控”。

  省政府党组成员、省委农工委书记、省水利厅厅长黄家培:访谈探索农业水利发展新路径

  问:一直以来,我省传统农业水利工程项目普遍处于建设难、管理难、养护难、收费难的尴尬境地,不能正常发挥灌溉效益。原因是什么?

  答:究其原因,应该说,主要源于几个不相适应。

  一是土地承包制下的小农经营与水利灌溉要求的规模化经营需求不相适应;二是耕地使用权者的碎片化无序管理与水利设施需要的组织化管理不相适应;三是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国有化传统管理模式与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四是用水不交费的传统“大锅水”观念与水利“工程水”所具有的稀缺性和商品属性不相适应;五是投入上各自为政的“单打独斗”与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所要求的系统性和整合式投入不相适应。

  为破解这一难题,2014年8月以来,省水利厅在息烽、惠水、紫云、思南4个县启动了山区现代水利试点工作。

  作为我省农业水利工程领域的一项创新,这项工作既体现了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引领创新的全新思维方式,也推动了“建管养用一体化”改革;同时,“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水利建设管理制度改革的新路径。

  问:我们进行山区现代水利试点,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开展山区现代水利试点,目的是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为“靶区”,建成现代高效节水技术和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现代水利灌溉系统;形成多部门、多渠道的资金整合方式和企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筹集资金的积极投入方式;建成产权明晰、职能清晰、权责明确、运行有效的分级管理体制;建成专业化与社会化管理相结合的维修养护机制;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费收取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训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推行以水安全为核心的水生态文明建设。

  问:我省山区现代水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4个山区现代水利试点已全部完工。工程内容总体上涵盖供水、灌溉、防洪排涝、水利自动化与信息化、科学试验、水生态、水景观等。

  4个试点区各具特色:思南塘头精致、高端,核心区统一划分为100米×50米规则的37个小块,综合效益明显;惠水涟江恢弘大气,花卉产业效益可观;紫云火花风格独特,助农增收效果显著;息烽红岩锦上添花,葡萄种植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农民朋友得实惠。

  试点已经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农业发展模式。

  比如,系统地建立了新的“建管养用”一体化机制,实现“建得成、管得了、养得好、可持续”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水利设施的基础性作用,不但解决了农业园区的高效节水灌溉和现代化控制需求,还与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的供水需求相结合,还提升了试点区的供水标准;解决了试点区防洪排涝问题,并提升了水生态文明建设。

  惠水涟江试点区解决了群众祖祖辈辈盼望解决的内涝和地下水渍害灾害,把排涝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思南塘头试点区解决了洪水、内涝等水患,并将水患连连的小溪河建设成生态走廊和亲水通道,成为水利工程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建成的典范。

  同时,建成了一批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实现了集气象监测、土壤墒情监测、水肥一体化、滴管、微喷灌、管道流量远程控制、水泵自动启闭及远程控制等为一体的自动化、信息化控制技术。大大提高了节水效率和人力资源,进而提高了农业经济服务组织和群众的经济效益。

  问:那么,贵州山区现代水利建设到底发挥了怎样的综合效益?这些效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山区现代水利建设有效延长了经济效益链条,为农民可持续稳定增收奠定了基础。

  一是解决了农业经济服务组织必须而又缺乏一次性投入大水利资金的问题,坚定其加快建设农业园区和长期经营的信心。最直接表现就是加大加快了耕地流转速度,而农民通过耕地流转获得长期稳定收入。

  二是农业经济服务组织只需投入田间用水终端建设,即可获得自动化、信息化的高效节水灌溉,而其本身又是用水户协会理事会成员,直接参与水价的制定,其权益能够获得充分保障。

  三是通过水费收取分配,村集体获取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助于解决“空壳村”的问题。

  四是解决了水费收取难和维修管理难的问题,水利设施实现可持续正常运行。

  五是在我省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上,摒弃了传统的、效益低下的“各自为阵”建设旧模式,实现了在统一规划、系统布局最优蓝图下,形成各个渠道资金整合式投入、集约化建设的“1+1>2”效应,加快了园区建设速度并提高了档次,体现了农业现代化固有的内涵。

  瞄准载体先行先试,高标准的贵州山区现代水利正扬帆起航。(黄锋、黄仁山、王斌、王伟康、张仁刚、谢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