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搏击产业系列观察:活动多于赛事 体系难形成

17.03.2016  11:27

赛事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许梦楠) 近两年,搏击项目在国内发展迅猛,比赛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一年内千余场比赛遍布全国各地,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然而,这其中的很多比赛在维持了一段时间后便销声匿迹,甚至有些比赛只办一次两次,只能称得上是场“活动”,而真正形成体系的赛事却少之又少,这也是阻碍中国搏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何体育项目若要形成体系具备规模,都要经历一段很长时间的积累。拿足球来说,欧洲五大联赛是最具影响力的,其发展基本都是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形成了包括赞助商、门票、广告、电视转播权、俱乐部标志产品的特许与营销、职业运动员的买卖和博彩业等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经营和运作上十分成熟,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庞大的球迷群体。足球在中国同样是发展最为职业化和商业化的体育项目,中超版权5年卖出80亿的天价、中超联赛在年初冬季转会窗口支出排名世界第一,连中甲联赛都位列榜单第四,仅从最近发生的这两件事中就能看出,尽管中国足球联赛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但在大量资本的注入下,却备受关注、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搏击作为我国近几年来才崛起的产业,尽管在政策和资本的支持下发展较为迅速,但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人才匮乏、盈利模式单一、市场开拓缓慢等多方面的实际困难,想要真正达到职业化和商业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赛事井喷的大环境中,“鱼龙混杂”的现象难以避免,很多比赛宣传的热闹,但赛事同质化,内容单一,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的比赛在拿到资金后只够支撑一场两场,都称不上是一个赛事,只能说是办了一次比赛“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点的上名的赛事共有39家,而形成体系的更是屈指可数。创办超过十年仍活跃在舞台上的赛事只有《武林风》,它是2004年由河南卫视推出的商业搏击赛事,有着浓厚的电视产品特性和娱乐基因。依托这两点因素,积累了大量观众,形成了赛事品牌。目前国内发展较快的赛事当属《昆仑决》,从2014年创办至今,短短两年时间已走到世界前列。《昆仑决》以移动互联为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以赛事品牌为依托,同产业上下环节拓展,不管是从选手培养,还是周边产业链发展,都全面覆盖,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种全新的产业链战略思维令《昆仑决》受到资本市场青睐。而稍早于《昆仑决》问世的《CKF中国功夫争霸赛》则拥有央视这个良好的传播平台,具有较高的起点,虽然并未商业化,但前景依然被看好。

    《昆仑决》创始人姜华表示,一个赛事在创办5年之内想实现盈利并不现实,但却是一个打好基础的阶段,“我们这两年来都是亏损的状态,按照预算今年有可能还是要亏一个亿,但是我们不需要快速盈利,现在最需要的是踏实地做好比赛、开拓市场、扩大《昆仑决》的国际影响力。”姜华说。

    举办搏击赛事的要求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更多形成体系的搏击赛事的出现才是我们想看到的。而随着时间的沉淀,粗制滥造者必将被淘汰出局,留下来的才会是精华所在。

[责任编辑: 罗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