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圆富梦

27.08.2014  18:25

 

搬出大山圆富梦

——— 贵州省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观察

      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功能齐全的休闲文化广场,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修建整齐的特色民居.....
        行走在贵州大地,一座座极具特色的村庄让人目不暇接,新村里街头巷尾一张张笑脸随处可见。2012年贵州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以来,将目光投向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群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点成功建成美丽村寨,形成生态美与环境美的和谐统一,圆了祖辈居住深山的群众搬出大山住新房的梦想。

荒地建起新“桃园
        走进黔西县谷里镇清明村鸿福街,极具黔西北风格的民居在两旁耸立着,还有几户人家正忙着建二层,在村庄的广场上,秋千、双杠等休闲设施一应俱全。然而,在2012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居住在这里的村民远在5公里之外的大山里,可供通行的仅有一条只能容纳自行车通过的毛路,小雨天就是靠着双腿行走也极为不便。
        鸿福街的诞生源于贵州省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2012年,适逢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黔西县谷里镇政府将这片土地统一流转过来以后按照人均1万2千元给予110户470名搬迁村民建设新房,帮助其做好村寨规划,统一建设风格。村民从大山里搬出来,有的学会了做生意,有的学会搞运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们为感念党的政策好,把移民新村改名为“鸿福街”。村民张光俊家搬下来后,告别了土墙房的日子,他开了一家小卖部,每月收入上千元。每到夜晚路灯亮起时,他的媳妇会和街上的妇女一起来到广场上跳上一会儿舞,而这些生活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黔西县只是贵州省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缩影。
        走进平塘县牙舟镇坪上移民安置点,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楼房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下,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街道,两边设有沟渠,连花草和景观树也修剪得别样精致。不仅如此,这里还有了活动室、公共厕所、大型文化广场及牙舟陶艺展示中心……
        早在12年前,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改善贫困地区老百姓生活的手段之一,加大力度,实施易地搬迁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户生产生活环境条件。2001年到2011年间对9万多户近43万人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用9年的时间将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及生存条件极差地区的200万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城集镇或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服务区安置,从根本上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消除贫困,在荒地上建新村,在城镇里增人口,在园区里添员工。
        自2012年5月26日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以来,一个个安置点正破土动工,一栋栋漂亮的小楼房正拔地而起,改变着居住在深山中的群众的生活面貌,截止去年年底全省已搬迁40万贫困群众。

搬出大山生活甜
        正午,骄阳似火,走进余庆县龙溪镇田坝村村民日子过得好不闲适,三三两两聚在烤烟地一旁唠嗑,时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走进村民张晓燕家,电饭锅、洗衣机、冰箱、抽油烟机、电磁炉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房间里还配有电脑。她说:“我们以前住的大乌江镇关塘村路不通,水也不通,还要去挑水喝,今年正月搬到新房后,这里路修好了,水也通了,这日子过得跟城里人一样,真好!”环顾张晓燕的家里,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她的儿子去年还考上了成都武警警官学院。
        田坝村是余庆县去年从全县居住在深山区的贫困户中遴选搬迁的村民共同组成的村寨,该县在投放移民搬迁项目的同时整合烟草扶贫、四在农家建设等项目资金安置了一百多户村民,目前新村建设基本完工,历时8个月,完成种行道树40棵,绿化1000平方米,安装排水排污系统1200米,人行道板3270平方米,路灯12盏,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标志牌1个,这些项目的投入使得田坝村逐步从贫困落后向生态现代化转变。
        在沿河县泉坝乡泉坝村生态移民安置点,村民张琴告诉笔者,他是泉坝乡泉堡村人,原居住地离安置点有8公里左右,石漠化十分严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去年年初,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搬迁到了这里。“说实话,从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可以住到这么美的地方来,以前村子四周除了石头就石头,庄稼长不好,还要担心发生滑坡,现在甭提多开心啦,就盼着房子早日建好!”张琴乐呵呵地说。
        喀斯特地貌在给予贵州独一无二的优美风景的同时也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大山耸立,沟壑纵横,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群众长期以来生活贫困,世世代代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去年,贵州省启动生态移民工程,制定时间表,计划按照逐年搬迁、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生态扶贫移民,圆大山丛中群众搬出大山幸福梦。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移民搬迁关键是要留得住,留得住关键是要有在当地搞产业,我们一方面将安置点建在工业园区附近,带动群众和解决部分群众就地就业。同时在安置点发动学习技能,通过建设公益性商贸交易市场,让移民群众就地做生意搞活经济,同时保障移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解除移民的后顾之忧。

政策保障打赢攻坚战
        贵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国务院确定的扶贫开发示范区,承担着为全国探索扶贫开发路子和经验的任务,扶贫生态移民就是破解山区贫困人口脱贫难题的成功实践和有益探索。
        在普安县雪浦乡博上村马坎移民安置点,搬进新房半年多的搬迁户姜洪乐呵呵地对笔者说:“我搬过来已经一年多了,住得很习惯,生产生活条件也比以前有很大改善。”在搬进安置点以前姜洪与马坎安置点的其他人家一样,祖祖辈辈世代居住在博上村的黄家桥组。该县启动五嘎冲水库淹没区移民搬迁后,在政府帮助下,50户人家在这里建起了新居,姜洪今年年初已经搬进了新居。
        为了帮助移民在搬迁地生活,普安县出台了系列扶持措施,在就业、产业支持方面给予倾斜。姜洪家搬迁后,就在县移民局和雪浦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购买了农用车跑起运输,租赁了50亩土地发展烤烟种植,获得了丰收。“今年的烤烟预计能收入10多万,能赚那么多钱,以前想都不敢想。”刚到烟叶站销售了一车烤烟回来的姜洪,一边领着笔者往家里走,一边高兴地说。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贵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进入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
        日前,《贵州省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在土地政策方面优先保障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迁项目用地,优先将移民搬迁后有复垦条件的旧村庄,旧宅基地纳入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探索建立健全扶贫生态移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扶贫生态移民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转包、出租、转让,收益归原农户所有;以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原农户参与收益分配。
        在住房方面扶贫生态移民住房要符合防灾减灾,节能减排的要求,房屋设计要与城镇规划相衔接,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就业方面积极组织移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青壮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促进更多移民实现转移就业。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引导符合条件的扶贫生态移民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扶贫生态移民新创办和以吸收扶贫生态移民就业为主的新办微型企业,按规定享受“3个15万元”的扶持措施。公益性岗位重点向扶贫生态移民倾斜,优先安排“4050”移民人员和就业困难的家庭成员。鼓励企业招用移民中的“4050”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实行扶贫生态移民就业信息专项统计制度,把扶贫生态移民就业纳入公共就业管理和服务的范围。同时,配套出台产业、社会保障等专项政策,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有保障。
        目前,贵州省已建立了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将生态移民与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建设,逐步实施人口向城镇集聚、向园区集聚、向产业集聚,促进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如此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本报记者  文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