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深山绘锦绣

22.01.2016  13:05

搬出深山绘锦绣

———  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四年观察

 

      隆冬时节的贵州大地寒意正浓,然而比寒意更浓的是挂在从大山里搬到新居中的群众脸上的笑意。行走在贵州近些年新崛起的村落,宽阔平坦的通村公路,功能齐全的休闲文化广场,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修建整齐的特色民居让人目不暇接。

        2012年,贵州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将目光投向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群众,计划用9年时间把这些群众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点,建成美丽村寨。4年时间里,数百个风格各异的新村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老百姓的欢笑的面庞随处可见,无数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群众搬进了新居,开始了新生活。

 

新居新生活

        即将到来的猴年是黔西县谷里镇鸿福街村民张光俊家在新居里度过的第四个春节,告别了土墙房日子的他在新村里开了一家小卖部,每月收入上千元。每到夜晚路灯亮起时,他的妻子与街上的妇女一起来到广场上跳上一会儿舞,这样的生活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然而,在2012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居住在这里的村民远在5公里之外的大山里,可供通行的仅有一条只能容纳自行车通过的毛路,小雨天就是靠着双腿行走也极为不便。

        鸿福街的“诞生”源于贵州省启动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2012年,适逢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黔西县谷里镇政府将这片土地统一流转后,按照人均1.2万元给予110户470名搬迁村民建设新房,帮助其做好村寨规划,统一建设风格。

        村民从大山里搬出来,有的学会做生意,有的搞运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们为感念党的政策好,把移民新村改名为“鸿福街”。黔西县只是贵州省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缩影。

        走进平塘县牙舟镇坪上移民安置点,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楼房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下,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街道,两边设有沟渠,连花草和景观树也修剪得别样精致。不仅如此,这里还有了活动室、公共厕所、大型文化广场及牙舟陶艺展示中心……

        早在2012年以前,贵州把扶贫生态移民作为改善贫困地区老百姓生活的手段之一,加大力度。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户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从2012年起,贵州省扶贫办对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以及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的47.71万户204.3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截止目前,全省共实施扶贫生态移民62万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用9年的时间将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及生存条件极差地区的200万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城集镇或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服务区安置,从根本上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消除贫困,在荒地上建新村,在城镇里增人口,在园区里添员工。

        如今,一个个新村正在形成,一栋栋漂亮的小楼房正拔地而起,改变着居住在深山中的群众的生活面貌。

 

新业新气象

        走进荔波县瑶山乡拉片村,只见群山环绕间,青瓦白墙的瑶族小楼错落有致;一进寨门,身穿民族服装的瑶族阿哥阿妹就围了上来,一边唱敬酒歌,一边送上迎客酒。走在瑶寨,道路干净整洁,建筑民族特色浓郁。

        曾经是省极贫困的“两山”地区之一的瑶山乡,近年来,随着荔波旅游产业的不断升温,依托紧靠大小七孔景区的地理优势,通过扶贫生态移民移民搬迁打造“千户瑶寨”,形成集瑶山民族特色民居、民族旅游、瑶族农家娱乐、瑶族风情和民族特产开发为一体的贵州最大“千户瑶寨”,以旅游推产业,以产业带扶贫,散落在石漠深山里的瑶家儿女从此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据介绍,去年还处于打造期间的“千户瑶寨”,就已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00多万元。“千户瑶寨”打造完成,形成旅游规模后,这一数字将会更多。根据规划,今后的“千户瑶寨”预计年接待游客将超过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可达到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10000元以上。

        另外,在产业扶持方面,瑶山乡通过市场化运作以及专业的旅游服务培训,将打造瑶族风情表演队,发动瑶族农户大力开展农家乐接待,建设瑶族文化体验园等,结合开发集观光、体验为一体的无公害绿色种植养殖基地,促进村民增收,目前,全乡旅游从业人员近800人。

        在沿河县泉坝乡泉坝村生态移民安置点,村民张琴告诉笔者,他是泉坝乡泉堡村人,原居住地离安置点有8公里左右,石漠化十分严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2013年年初,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搬迁到了这里。“说实话,从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可以住到这么美的地方来,以前村子四周除了石头就石头,庄稼长不好,还要担心发生滑坡,现在甭提多开心啦,就盼着房子早日建好!”张琴乐呵呵地说。

        喀斯特地貌在给予贵州独一无二的优美风景的同时也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大山耸立,沟壑纵横,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群众长期以来生活贫困,世世代代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贵州省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并制定时间表,按照逐年搬迁、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生态扶贫移民,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关键是要留得住,留得住关键是要有在当地搞产业,我们一方面将安置点建在工业园区附近,带动群众和解决部分群众就地就业。同时在安置点发动学习技能,通过建设公益性商贸交易市场,让移民群众就地做生意搞活经济,同时保障移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解除移民的后顾之忧。

 

因户施策效应凸显

        贵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国务院确定的扶贫开发示范区,承担着为全国探索扶贫开发路子和经验的任务,扶贫生态移民就是破解山区贫困人口脱贫难题的成功实践和有益探索。

        在普安县雪浦乡博上村马坎移民安置点,搬迁户姜洪乐呵呵地对笔者说:“我搬过来已经一年多了,住得很习惯,生产生活条件也比以前有很大改善。”在搬进安置点以前姜洪与马坎安置点的其他人家一样,祖祖辈辈世代居住在博上村的黄家桥组。该县启动五嘎冲水库淹没区移民搬迁后,在政府帮助下,50户人家在这里建起了新居,姜洪今年年初已经搬进了新居。

        在贵州,这样的事例数以万计。经过近四年时间的实践探索,贵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进入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

        2014年《贵州省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在土地政策方面优先保障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迁项目用地,优先将移民搬迁后有复垦条件的旧村庄,旧宅基地纳入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探索建立健全扶贫生态移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扶贫生态移民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转包、出租、转让,收益归原农户所有;以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原农户参与收益分配。

        在住房方面扶贫生态移民住房要符合防灾减灾,节能减排的要求,房屋设计要与城镇规划相衔接,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就业方面积极组织移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青壮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促进更多移民实现转移就业。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引导符合条件的扶贫生态移民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扶贫生态移民新创办和以吸收扶贫生态移民就业为主的新办微型企业,按规定享受“3个15万元”的扶持措施。公益性岗位重点向扶贫生态移民倾斜,优先安排“4050”移民人员和就业困难的家庭成员。鼓励企业招用移民中的“4050”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实行扶贫生态移民就业信息专项统计制度,把扶贫生态移民就业纳入公共就业管理和服务的范围。同时,配套出台产业、社会保障等专项政策,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有保障。

        去年9月8日,贵州省扶贫办在荔波县启动“三片六山”中瑶山两个村整体搬迁工程,计划搬迁地处瑶山腹地的巴平村、力书村304户1189人,总投资1.1亿元,这是贵州省启动继“三片六山”中麻山、月亮山区扶贫攻坚精准扶贫后又一决战贫困的重大举措。

        为帮助两村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省扶贫办、黔南州、荔波县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了针对性极强的整体搬迁计划。将两个村的人口整体搬迁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自然资源充裕、生态环境良好、旅游产业前景可观的捞村,建成捞村旅游新村。

        新村将建设敬老院、文化中心、旅游船码头等,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原则,将搬迁工作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为两村量身定制一整套搬迁方案,生态移民“搬穷窝”、教育培训“拔穷根”、转业转产“换穷业”。该工程工期为10个月,预计将于2016年7月移迁入住。

        现下,贵州省委政府大刀阔斧将居住在深山石山等边远条件艰苦地区的群众搬迁到交通便利、生态良好的地方居住,计划用9年时间搬迁200万人口,借用搬迁户的一句话:“只要搬出大山就有出路”,贵州也将在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里赢得胜利。

(本报记者  文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