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红利激发创新活力

20.04.2015  04:08

区域人才竞争不断加剧,引进人才需要资金,留住人才更需优化软环境。市场化人才评价政策、人力资本作价入股、职称评定不受学历等限制……合芜蚌人才特区拆除制度“藩篱”,创新人才体制机制,让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先行先试,释放政策红利

奇瑞,中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从创业之初的“小草房”,成长为如今的“参天树”,其中的秘诀之一,是创新政策和机制,通过与海内外“猎头公司”合作、鼓励外国专家推荐人才等措施,放眼全球招募高端人才。

人才来了,不仅在各级领导层岗位上使用,而且让掌握核心技术的专家以技术入股,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极大地调动了高层次人才的创业热情。 ”奇瑞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吸引210多名来自欧美日韩的高层次汽车专业人才,其中1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人入选省“百人计划”。

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激励等政策,是合芜蚌集聚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的重要创新举措,为做强做大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人才特区,“”在实行一些特殊政策。“市场化人才评价”“人力资本作价入股”“个人所得税优惠”等10项特殊政策,积极探索了人才发现、激励、使用、服务的有效措施,带动了科研创业、财政金融、管理服务等体制机制创新。目前,人才特区已有93家企业实施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激励人才1618人、金额4.5亿元,极大释放了高层次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激情。

职称,是困扰不少“海归”人才的一道难题。人才特区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制定市场化人才评价办法。 “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工程技术研发生产且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可不受学历、资历、身份、论文数量等限制,免于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直接申报高级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省人才办负责人介绍。三年来人才特区累计直接破格认定215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鉴定各类劳动者63.2万人,其中52.4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新的人才政策使科研人员有热情去创业、去做应用型开发,而不像以前,搞科研主要是为了写论文、评职称,然后往往束之高阁。 ”受政策激励,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资深研究员冯士芬与多名同事联合创办了合肥聚能新能源公司。依靠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公司在国内光伏产业遭遇动荡背景下成功“逆市而上”。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特区充分利用科技与教育资源,加强产学研融合,组建95家产学研实体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省级以上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600多个,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175个经济实体和478个研发机构,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搭建发挥作用载体。

贴心服务,优化留人环境

蚌埠实施孔雀计划,建立引才绿色通道,通过政策上给优惠、经济上给待遇、生活上给帮扶、政治上给地位,鼓励吸引在外蚌埠籍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和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三年共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回蚌创办经济实体1000多个,带动1.3万人就业。

人才聚集带来一个新课题:服务如何跟进、让人才真正愿意留下来?合芜蚌各市既舍得真金白银的投入,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更立足贴合人才的实际需求,把优质服务做到人才的心上,为吸引、留住、用好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奇瑞公司引进的美国籍人才陆唯一,系芜湖市首位“中组部千人计划”类绿卡申请人。市公安局提前进行对接沟通,申请在三个月内一次性通过公安部审批,比规定时间缩短了一半。为服务好外籍人才申办绿卡,芜湖市挑选英语水平高、专业素质强的专职民警个案跟进,提供点对点的全程服务。目前,已有近20位外籍人才及配偶、子女获批了中国绿卡,申报成功率达100%。

芜湖市出台奖补政策,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全市已有24户企业实施试点,激励金额5252万元,既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也留住了高端人才队伍。对引进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和生活补贴,对随迁配偶,给予优先推荐就业岗位。

领军人才子女就学保障、人才安居行动计划、高端人才医疗服务保障……合肥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为海内外人才在肥创新创业解除了后顾之忧。此外,合肥每年安排1亿元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对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发生损失的给予30%的补偿。

合芜蚌人才特区,不仅是促进美好安徽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同时肩负着对全省人才管理改革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省人才办负责人表示,将完善工作格局,完善引才聚才政策措施,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凝聚人才特区建设合力,聚天下英才在江淮沃土施展才华,助推兴皖富民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