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蹄疾步稳 推动后发赶超——贵州省人社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22.12.2015  18:04

  曾经,山地贵州,欠开发、欠发达、欠帐多,徘徊前进!

  如今,奋进贵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后发赶超!

  贵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着眼全省大局、着力改革创新、着重精准落地,以大改革推动大发展。2014年,改革事项涉及7方面共104项;2015年,改革事项涉及7个方面共117项。一系改革措施蹄疾步稳、强力推进、成效卓著,推动全省人社事业跨越发展。


   破茧:创新创业促进就业


  2013年,贵州省城乡就业人员1864.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6% ;2014年,贵州省城乡就业人员1909.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7%;2015年前10个月,新增城乡就业140.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8%。城乡就业人员逐年增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这得益于贵州省就业创业“三三”改革思路——

  狠抓“就业工作基础制度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三大重点,全力构建“扶持创业、公共就业服务、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三大新机制,致力强化“维护劳动者就业权益、促进就业创业宣传引导力度、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三大功能。

  在贵阳市国家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的喻川,就是这一改革思路的受益者,他带领的创业团队研发生产的个性化定制飞行器,大部分销往国外,发展势头强劲。

  “三三”改革思路催动就业创业破茧羽化。2014年贵州省出台万名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政策措施,像喻川这样进入贵阳市国家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的年轻人,能够享受到很多扶持:无偿获得5万元、8万元、10万元的资金;房租第一年全免,第二年减半,第三年收取30%的;可以住在月租仅200元的公寓......截至目前,该园已成功孵化300多家大学生创业企业,累计带动5000余人就业。

  发展产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进程中,包括100个产业园区在内的“5个100工程”和大数据、大健康产业在内的五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迅速崛起,贵州省抓住创新创业这个牛鼻子,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去年3月,在广东省一家鞋厂做管理工作的胥乾慧回到家乡贵州省习水县,创办了贵州金鹏宇鞋厂。人社部门的扶持政策一路相随,提供创业担保贷款200万元、场租补贴6万元、免费员工培训60人......短短一年多时间,企业发展蒸蒸日上,目前已吸纳987人就业,其中包括83名残疾人,员工月平均工资2400元。胥乾慧本人则被评为贵州省第二届农民工乡创业之星。

  贵州省精准把握农民工“回流”走势,总结引导农民工创业就业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思路,顺势而为,制定实施“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包括融资、培训、服务、补助、税费减免等一揽子措施,引导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就业、安居乐业,实现农民工由“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加法”模式,向“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模式转变,并推动农村贫困人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的解决。

  2015年,贵州省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精准帮扶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庭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今年1-10月,全省新增返乡创业就业农民工66.61万人,同比增长24.85%。农民工这一巨大的人力资源“红利”正在不断释放。


   织网:新招实招推进社保


  改革的锐气、创新的思维、担当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始终贯穿贵州人社事业改革发展进程,这在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过程中同样有着充分体现。

  2015年7月,绥阳县的复退军人孙正国开始领取养老金了。他说:“我的愿望满足了!

  满足老人家愿望的,是贵州省人社厅创新思路出台的将相关人员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一政策举措。

  这项改革覆盖了曾经由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使用的编制外人员,复员退伍军人,曾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工作过的有关人员,因各种原因离开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原体制内人员。

  一度时期,这一特殊群体以曾经从事过体制内工作或与国有、集体单位存在过人事劳动关系等为由,持续到各级党委政府集体上访,强烈要求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享受相应待遇,成为民生领域急需研究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需要突破制度障碍。贵州省人社厅深入调研、积极作为,在省政府的重视下,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应运而生、落地生根。

  按照此项政策规定,孙正国老人应补缴5.6万元社保费,复退后一直在农村生活的他拿不出这么多钱,怎么办?好在“养老贷”解决了他的难题。孙正国老人贷款4万元,期限5年,每月还款760元,月养老金1255.72元,还贷后每月结余495.72元,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养老贷”是协调银行创造性开发的一款利率极低、无须担保的金融产品,旨在帮助这一群体中补缴社保费困难人员实现参保愿望,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截至10月底,这一特殊群体已有3.9万人缴费参保,其中2.4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

  贵州人社事业改革发展,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敢闯敢试、善做善成。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的改革推进也是这样。

  受产业布局和结构的影响,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各地之间基金结余差异大,部分市州收支难以自求平衡,用人单位异地参保缴费政策不同,各市州工伤职工待遇差异等问题突出。

  面对这些实际问题,贵州省人社厅认真研究,最终确立了“制度顶层设计、政策标准一致、基金省级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改革思路。

  2014年7月1日,全省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正式启动实施,目标是建立全省统一的工伤保险政策、制度、标准和服务体系。一年多更来的运行情况表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全省统一的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体系迅速建立,工伤保险工作由单纯的事后补偿向事前的积极预防转变,工伤保险政策体系、保障能力、服务水平都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走在全国前列。

  与推进人社事业整体发展相配套的,是全面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贵州累计投入10亿元资金,建成县乡两级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1364个,全省县级服务平台建设覆盖率86.4%,乡镇级服务平台建设覆盖率92.3%,较好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此外,贵州省人社厅还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制定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实施意见,出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门诊特殊疾病管理规范,积极开展医保智能审核监控,探索推进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工作;规范制定工伤保险“三目录”,出台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待遇水平不断提升。


   跨越:倾力打造人才高地


  今年8月,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全国首份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报告显示,在全国大学毕业生流入地排名中,贵州位居第七。

  短短几年时间,贵州隆起为人才高地,掀起“贵漂”潮流,形成“孔雀西南飞”效应,这是如何做到的?

  今年3月29日,第三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圆满落幕,两天的会期里共接待各类人才3.5万人次。其中博士1200余人次,硕士3000余人次。参加现场评审和网络远程视频评审4365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3417人。现场签约引进的206个人才合作项目中,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创新团队2个、引进创业创新项目75个。

  对于这些高层次人才为何选择贵州、留在贵州,带着18项国际专利到贵州发展的胡平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贵州诚意让我们留下!

  胡平生为瑞典籍华人,瑞典皇家医学院分子药理学专业毕业。去年3月份,他创办的贵州太瑞生诺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落户贵阳高新区,并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立肿瘤生物治疗中心。

  人才紧缺是制约贵州“后发赶超”的最大“短板”。要冲出经济洼地,推动转型跨越,人才十分关键。贵州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引才、育才、用才?面对这些问题,贵州省确立了“抓两头、带中间”的人才工作改革创新思路。

  “抓两头、带中间”,即抓好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基层基础人才这两个端点的同时,促进现有人才能力素质大幅提升,目标是为贵州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举办人才博览会招才、赴著名高校上门揽才、签约知名人力资源机构猎才,一系列新举措推动招引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取得突破性成效,而创造性实行的公务员考录遴选“两个80%”政策,则为基层基础人才建设蓄满一池活水。

  2010年,罗松考取选调生,来到贵州省一个极为偏远贫困的乡镇工作。今年3月,基层工作经历超过3年的罗松,参加省直机关公务员遴选,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省委政法委工作。一下子从最基层到省直机关,有着5年基层工作经历的罗松很快度过调适期,工作迅速上手。“这个政策提供的通道让人看到希望!”罗松说,“我在基层踏实工作的同时,从没忘记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考录80%到基层去,遴选80%自基层来。从2013年起,贵州省每年公务员(含选调生)招录计划的80%,用于补充乡镇机关和乡镇派出机构;每年县级以上机关进人,80%要从有3年以上乡镇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中遴选。3年来,通过这一政策,全省乡镇机关和乡镇派出机构招录选拔了13000多名优秀人才,占全省现有乡镇公务员总数的40%,过去乡镇长期空编、用人难问题得以有效解决。而遴选80%自基层来则打通了基层公务员上升通道,形成了在基层成长、到基层培养、从基层选拔的干部培养选拔链,“人才活水”流动起来,为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贵州省还试水聘任制公务员,成功为6家机关聘任7名聘任制公务员,为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完善积累了经验。据统计,近两年贵州省公务员考录、培训等方面的改革多达10余项。

  抓好“两头”的同时带好“中间”。贵州省深入实施千人赴港培训、高技能人才振兴等系列人才培训培养计划,而最具突破性的是民营经济组织职称专项评审。

  一位民营企业经理,带领一个团队,发展一家企业,年产值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解决成百上千人就业,但是学历不高、没有发表过论文,可以评上经济师的职称吗?答案是肯定的。

  贵州解放思想,探索开展民营经济组织职称专项评审工作,评审标准更加突出实际业绩和贡献,促使一大批民营经济组织中业绩突出、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破解了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2014年,首次评审就吸引了7000余人申报参评,857人取得副高以上职称,5000余人取得中、初级职称。

  一个个硬骨头被啃掉,一道道大难题被破解,一件件民生事落实处,贵州省人社事业改革创新精确发力,推动改革政策举措精准落地、普惠民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们将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助力贵州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的角度,以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持续推动贵州省人社事业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在贵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征程中克难攻坚、破浪前进!”贵州省人社厅厅长夏一庆说。

        (原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年12月16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