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贫困堡垒奋力同步小康

16.09.2014  23:10

攻克贫困堡垒奋力同步小康
——铜仁市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特色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水泥公路宛若玉带缠绕其间;农家小院幽静雅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漫步松桃自治县大路乡后硐村,村民忙里忙外喜笑颜开,让人感受到一股清新气息。像这样的村庄在铜仁随处可见。

              近年来,铜仁市抢抓国发2号文件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重大政策机遇,围绕“四化同步 、一业振兴”主战略,加快“两区一走廊”产业体系建设,依托产业扶贫 、金融扶贫 、社会扶贫等方式,加大交通 、水利 、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发展茶叶 、核桃 、油茶等高效农业。

同时,结合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创新举措,推行“三权”抵押,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农村集中建房,把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群众率先搬出;提升群众发展能力,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全面构建了“大扶贫”格局,减贫摘帽”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金融扶贫——信贷资金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没有国开行这200万元贷款,我的茶叶加工厂建不成,周边农户3000亩新茶园的1万多斤茶青没法收购,老百姓70多万元的收入就泡汤了。”印江梵净青茶业有限公司经理王明强感慨地说。

              2012年,贵州省率先启动实施开发性金融支持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项目,推动开发性金融与开发性扶贫深度结合。

              2012年以来,国开行贵州分行先后与石阡 、思南 、德江 、碧江等7个区县建立了金融合作关系,授信资金达33.2亿元,发放贷款13.7亿元。惠及该市茶叶 、畜牧 、中药材 、食用菌和乡村旅游5大特色优势产业,覆盖32个中小企业 、46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3.3万户12.9万人实现增收致富。

              “开行小农贷”的贷款对象为农户 、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贷款额度按照不同农业产业种植 、养殖成本实行不同的标准额度,原则上单户农户不高于30万元,单个合作社不超过100万元;贷款期限一般为1-5年。

              财政扶贫资金贴息,从育种 、种养到收购,从加工到销售 、品牌推广,国开行不仅进行全产业链的融资支持,还针对各贫困县不同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一县一策,设计个性化融资产品。

              通过建立融资 、担保 、管理 、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的“四台一会”机制,开行小农贷”破解了贫困农户贷款难 、扶贫龙头企业融资难 、担保难的产业发展“瓶颈”。

            在开发性金融支持下,2013年以来,全市新增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3家 、市扶贫龙头企业67家 、农业企业106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148家,直接受益农户3.3万户12.9万人。

 

精准扶贫——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精准识别贫困户 、贫困村,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持续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做到扶真贫 、真扶贫,真正使贫困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2012年3月,市委 、市政府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对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一次兜底性识别普查。

              2013年,在做到户有卡 、村有册 、乡镇有簿 、区县有档的基础上,全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市级贫困人口信息网络动态管理平台,为有效开展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已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2.33万人,超省下达计划任务数的1.13%,贫困发生率从30.45%下降到24.39%,下降了6.06个百分点。

            今年,该市在“一户一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探索“五网合一”(即户籍管理网 、农民补贴网 、农村低保网 、新农合网 、贫困人口识别网)和不同系统 、指标之间的兼容,推动共享信息 、精准对位。

            利用乡村旅游 、食用菌 、茶叶等产业项目能“一家一户做”的优势,制定并落实“一乡一策 、一村一策,一户一本台账 、一个脱贫计划 、一套精准扶贫措施”,深入推动面上精准扶贫工作。

              在石阡县枫香乡四方井村“干群连心室”门口,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包户干部一览表,包户干部联系人姓名 、电话一目了然。该县按照“专业”对口 、去向“对路”的原则,认真落实党群部门帮弱村 、经济部门帮穷村 、政法部门帮乱村 、科技部门帮产业村,实现分类扶持和动态管理。

      2013年,全市仅投入到精准扶贫方面的财政扶贫贴息资金就达1100万元,有22.33万农村贫困人口受益并实现脱贫。

 

三权”抵押——农村“沉睡资源”变“流动资本

              石阡县五德镇徐明强等15户水果专业户以林权作抵押,贷款153.9万元;碧江区西瓜种植大户章国发用自家土地承包证向银行贷款8万元;德江县的邹书堂利用宅基地使用权在农信社贷了25万元,扩大了蛋鸭养殖场规模……在铜仁,通过“三权”抵押贷款,将资源变成资金流动起来,把资产转化为创业资本的例子不胜枚举。

              之前,农村金融“贫血”一直制约着该市“三农”的发展。一方面是大批农户因缺少抵押物融资难;另一方面是农民拥有的土地 、房屋 、林权等资产普遍闲置“沉睡”,财产权 、收益权得不到有效体现。

              为了盘活农民“三块地”资产,搞活农村金融,该市于2011年率先推行农村“三权”抵押融资,把农村原来凝固的资产 、资源变成资金流动起来,将“沉睡资源”变成“流动资本”,最大限度地支持农村发展,千方百计让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为保证激活农民“三权”,实现可抵押 、可流转,该市先后在石阡县 、德江县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 、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石阡和德江的“三权”抵押贷款实践,解决了林农 、大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从而使基地规模不断壮大,产品附加值增加,达到了解决农民就业 、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截止2013年底,全市非林地上林木确权发证共发放林权证1797本,发证面积28.84万亩,占已勘界确权面积的92.17%。全市集体林地抵押面积0.54万亩,农户贷款金额4360万元。全市集体林地流转面积15.26万亩,流转金额达1.69亿元。

 

移民搬迁—— 笑容在农民脸上绽放

              走进沿河自治县夹石镇河坝村渗坝组,一栋栋青瓦白窗黑柱头的土家民居映入眼帘,淳朴的村民在称赞着党的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仅仅是铜仁市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

            2012年5月,我省2012年至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正式启动。根据调查摸底,该市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寒山区及有地质灾害隐患地方的有47.2万人,占全省生态移民计划任务的23.6%。

              如何帮助大山里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各级党委 、政府扶贫攻坚的重点。市委 、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生态移民工程项目,并组织专家实地考察,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研究论证,编制出了《铜仁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体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了按照“一次规划 、分年实施 、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 、统筹建设 、做大县城 、配套园区 、提升集镇”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到2020年,全市将计划搬迁30万人,覆盖全市10个区县,其中包括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125个贫困乡镇 、1781个贫困村。

              2012年6月,该市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大会召开,正式吹响铜仁攻克贫困堡垒 、奋力同步小康的集结号。

              2012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新建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84个,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18178户77535人。

              据了解,2011年以来,全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2.54万人,4个县和93个乡镇实现整体“减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14.22%。该市扶贫工作连续4年在省委 、省政府组织的“双线”考评中获得第一名,被誉为全省扶贫攻坚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