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群众致富的大门

08.05.2015  20:37

 

敲开群众致富的大门

——六盘水“三变”拓宽扶贫开发新路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地处乌蒙山区的六盘水,不断探索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模式,通过“三变”拓宽扶贫开发新路子,加快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资源变股权,沉睡资源“”起来

 

  地处偏远的六枝特区牛场乡牛场村是个纯农业村,可就是在这个“穷旮旯”,村支“两委”将资源变股权,重新激活了村级集体土地这个沉睡的资源——

  辖区内的350亩集体荒地出租给个体户开发林木种植,每年除收取6000元的承包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外,还按1:9的比例进行效益分成,利润的10%归村民、90%归承包开发户,实现个人、农户、村级分享红利“三方共赢”。

  除此之外,该村还利用村活动室一楼临街,将两个门面出租,收取租金,年增加集体经济5000元。

 

资源是怎么变股权的?

 

  六盘水给出的答案是: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源、旅游文化资源等,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013年以来,六盘水总共流转土地60.85万亩,其中土地租赁41.32万亩,土地入股19.53万亩,通过股份制,农民既能从合作社和企业获得股份分红,又能通过在企业务工增加收入。去年,该市共有22万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实现人均收入7000元以上。

  为了加速资源变股权的进程,六盘水还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流转服务体系,

      将农村土地、房屋、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增减挂钩项目指标等产权纳入交易范围,搭建起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的制度性平台,逐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开放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

 

资金变股金,分散资金“”起来

 

  在六盘水市扶贫局局长王成刚看来,点多面广,投入资金分散是农村加速发展的最大症结。

  为此,六盘水创新模式,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变资金为股金,使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

  钟山区大湾镇幸福社区6个村民组共有农户778户4639人,其中贫困户350户980人,占比高达21%。其实每年省市区都有不少的资金下拨,但多年来“撒胡椒面”的方式让这个农村社区始终变化不大。

  去年,在获得省级财政下拨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补助资金80万元后,社区决定用这笔钱与钟山区供销社合作,在大湾镇中心城区的大湾花苑小区内设立可再生资源回收站收购废旧物品、设立农业物资销售服务部销售肥料等农业物资。

  据预测,可再生资源回收站和农业物资销售部经营所得的税后利润每年可达26万元。社区还决定所得利润提取20%作为村集体公益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人口扶贫解困等。提取20%用于弥补经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或转为增加资本,提取60%作为村集体积累,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类似这样的整合,让资金变股金,在六盘水并不是个例。

  2014年,六盘水采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等方式,整合中央、省、市、县财政投入的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资金15亿元,撬动社会投入30亿元参加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等建设,全面推动农村综合发展。

 

农民变股民,农民群众“”起来

 

  六盘水曾经组织专题调研农民增收问题,最后发现“农民增收难,主要症结在于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低;传统种植面积大、产出低。

  该市决策层认识一致,要“破题”必须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为此,六盘水提出了三条途径——

  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园区、产业集中,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

  通过资金入股分红增加农民收入。村集体和农民将财政产业扶持资金、劳动力技术、集体和个人资产通过评估折价入股,按照占有股份参与企业分红。

  通过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把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创业就业的平台,一方面鼓励农民通过资金入股参与分红,另一方面组织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参与农业管理经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去年,六盘水有这么一组数据印证着效果——

  参与土地流转的2.86万户、10.1万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户均增收4434元、人均增收1128元;

  8万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人均增收1020元以上。

  20余万农民通过创业就业,人均工资收入达5000元以上,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

  去年,六盘水共消除157个“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0958万元,比2013年增加2477万元,增长22.6%;“空壳村”占比从2013年的53.8%降至38.4%,预计今年将全面消除空壳村,在“三变”的引领下,六盘水开启了扶贫开发的新路子,敲开了群众致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