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干部]老支书文朝荣:让"苦甲天下"的贫困村巨变

08.06.2014  19:46

[最美基层干部]老支书文朝荣:让“苦甲天下”的贫困村巨变

新华社记者王念、何天文、胡星

文朝荣生前在海雀村山林里巡查(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万亩林海随山峦连绵起伏,青瓦白墙新式民居错落有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的水泥硬化路连通各家各户。郁郁葱葱的山间,一片片长势喜人的土豆、玉米叶绿秆壮。6月的海雀村,生机盎然。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苦甲天下”:荒山秃岭,环境恶劣,“风一刮黄沙漫天,雨一来泥沙俱下”,村民居住在杈杈房和茅草房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海雀村的巨变,多亏老支书文朝荣。

    从极度贫困到“林茂粮丰

    海拔2300米的海雀村,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岩溶贫困地带,是贵州毕节市赫章县最边远的一个村。这里山高坡陡,土地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为了填饱肚子,村民一度毁林开荒,在生态极其脆弱的山坡上将玉米从山脚种到山顶。尽管如此,种出的玉米又矮又小,难养一方人。

    20多年前的一个初夏,一名记者来到这里报道了海雀村触目惊心的贫困状况:记者察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室居住。”“安美珍大娘衣不遮体,见有客人走来,立即用双手抱住胸前,她的衣衫破烂得掩不住胸肚。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

    当时的海雀村陷入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1985年,海雀村有135户628人,年人均口粮不足100公斤。村民王学芳回忆说,当时家里种了7亩粮食,不到8个月就吃完了。到外村找亲戚借粮食,借50公斤,来年要还75公斤。

    海雀村是当时乌蒙山区极度贫困的缩影。如今,海雀村已成为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典型。村边的一块标语牌上展示着这样一组数据:全村农民年人均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2013年的5460元;人均占有粮食从107公斤增加到318公斤;森林覆盖率从5%上升到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