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给公众一个信服的加分理由

08.07.2014  17:10

    河南漯河高考加分事件猛料继续:据新华社记者调查,74人中有41人,是因武术套路国家二级运动员身份获得加分,这其中又有38人的资格是通过2013年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得;更令人震惊的是,该项仅800人参加的赛事,竟然分了200个组,每组前3名均可以申报国家二级运动员,并最终让超过300人拥有了这样的身份。

    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当初衷为促进武术文化传承、让青少年强身健体的武术比赛,成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生产线”,成了高考加分券的“印刷厂”,这难免引发质疑。当圣宗老架刀、太平捶刀、五堂刀、心意连环棍等大众闻所未闻的武术项目,都间接成了高考加分项,网友们完全把持不住了。

    “照这个细分的逻辑,足球里是不是要分出‘开大脚二级运动员’‘罚点球二级运动员’和‘假摔二级运动员’?”“如果这些莫名其妙的项目都可以加分,那溜溜球为什么不加?斗地主为什么不加?‘弹珠哥’‘麻将小王子’‘自助餐杀手’等等‘狠角色’又情何以堪?

    高考加分,其目的是校正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增进公平公正性。但关于加分项目的认定,却历来存在争议:究竟哪些项目该加,加多少,标准是什么,谁说了算。加分的标准无法得到认同,公平自然难以实现。

    事实上,全国各省市对加分项目的认定标准都不尽相同,同一省份在不同时间的标准也会发生变化。随着“特长”加分变 “特权”加分的质疑越来越多,相关部门也积极探索、推动改革,但成果显然未能让人满意。

    众口难调,任何一项政策或制度都难以做到让所有人认同,但总要有争取让更多人满意的追求和态度。面对公众的强烈关注,该学校、招生办、体育局均回应称“加分符合程序,无违规作假之处”,自说自话、拒人千里、无视公众知情权的傲慢令人咋舌。加分项目的确定,是否充分听取了群众意见?是否实现了民主决策?面对可能存在的作弊空间,又是如何加强监管,杜绝了投机钻营的可能,让真正拥有特长的考生享受到了优惠?这些问题,需要给公众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付昊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