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闯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16.11.2015  16:05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了说明。

    为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思想落实好今后的工作。《新华网评》推出系列评论——“市委书记眼中的‘十三五’”,请全国部分市委书记当“评论员”,撰写评论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

    “市委书记眼中的‘十三五’”系列评论之五

闯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河北承德市委书记 周仲明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张承地区要定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回顾发展历程,着眼未来永续发展,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担负起“两大使命”,落实好承德“十三五”各项工作,就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坚决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努力闯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产业优与区域强”并举共赢的绿色发展道路。

    闯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随着发展进程的加快,我们愈发感到,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特别是承德作为京津冀的上风上水,以水为主的生态环境,是支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国家顶层设计,更凸显承德生态功能战略地位的不可替代性。

    当前,做好“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伟大实践,对承德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牢牢抓住承德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的契机,落实好国家五部委《关于支持张承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指导意见》,以“生态涵水、工程调水、管理节水、环保净水、产业兴水、借力保水”为抓手,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再造“三个塞罕坝”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双峰寺水库建设等水源涵养“千湖工程”,积极建设“绿色矿山”,打造一批生态廊道和国家森林公园。力争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把承德建成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生态环境一流的地方,形成吸引周边优质生产要素的“反磁力”。届时, 天蓝、山绿、水清、土净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必将成为继避暑山庄之后影响承德百年历史的又一重大品牌。

    闯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加快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回顾承德近年发展,虽然经济增速较快,但质量和内涵没有明显提升,矿产资源越挖越少,生态负担越来越重,曾一度陷入冶金矿山“一业独大”的资源依赖。

    不转型就没有出路。只有把生态资源作为宝贵财富来看待,作为经济要素来谋划,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才能实现既要绿又要富的目标。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一方面,坚持用先进工艺、现代装备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能源消耗总量倒逼淘汰落后产能,下决心扭转冶金矿山“一业独大”局面,不断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走向绿色化。力争到2020年,全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到20%左右。另一方面,坚持瞄准市场消费需求和技术发展前沿,立足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放大现有资源优势,推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及健康养老、大数据及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饮用水、经济林、清洁能源和尾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战略新兴产业迅速形成规模,构建与京津“差异化、特色化”的绿色产业高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闯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同步小康。由于历史原因,开放开发比较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始终是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至今仍有60.4万人口尚未脱贫。贫困问题解决不好,就无法答好总书记的考卷,无法向全市人民交待。我们必须坚持“增比进位、同步小康”的发展总基调,乘协同之势、借京津之力,打好脱贫攻坚硬仗,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摸清贫困情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做到规划到村户、扶贫到项目、责任到人头、受益到穷人。要拓宽增收渠道,推广“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一体化的扶贫模式,重点抓好6个跨县扶贫产业带、9个扶贫产业片区和一批家庭手工业扶贫基地建设,吸引贫困劳力就地就近就业。同时,通过实施异地搬迁、综合救助、低保兜底等扶贫方式,实现整体性脱贫,争当环首都扶贫攻坚的示范区。  

 

 

   系列之一: 以理念领先带动发展争先

    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因应社会治理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其镌刻在思想深处,固化为前行航标,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

     系列之二: 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第一动力

    在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系列之三: 以“五个坚持”引领全面小康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是要坚持用战略眼光、辨证思维深刻把握好中央对“十三五”基本特征和发展环境的新判断,把握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始终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十三五”规划的方方面面。

     系列之四: 优化发展环境 推动转型可持续

    优化发展环境是构筑新的竞争优势的战略任务。发展环境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个地方的发展环境好,企业就会到哪里发展,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就会向哪里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