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 新旅游 新画卷—红花岗区大力打造乡村旅游扫描

11.09.2014  11:44

近年来,随着遵义市中心城区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久居于“水泥森林”的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去乡村摆脱都市的喧嚣和嘈杂,品尝正宗的农家饭菜,享受自在的广阔空间,感受山水、田园和村边小河、树下秋千带来的浓浓乡情。红花岗区趁势将“四在农家”建设、帮助农民致富增收与农事体验、生态观光、民俗旅游相结合,努力打造红花岗乡村生态游蓬勃发展的新亮点。

 

  据统计,红花岗区乡村旅游去年接待游客146.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182.5万元。今年1至7月,全区共有乡村旅游经营户113家,标准化建设的等级乡村旅舍15家,从业人员2578人。

 

   生态资源    转化为生态旅游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今,这古诗中所抒写的田园诗意正盛开在红花岗区千亩荷花基地里。

  “在这里,让人感觉神清气爽、沁人心脾,看到这一大片荷花,此刻想快速按下手中的快门,把它们一一收入镜头之中。”来到千亩荷花基地,摄影爱好者张贵航难掩内心激动。

  千亩荷花基地位于红花岗区深溪镇高坊村,涉及团结、新华、红卫、店子、新堰五个村民组,是红花岗区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也是贵州省批准建设的100个农业示范园区之一,该园区总体定位为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高坊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租赁农民土地,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集中打造绿色经济带。在实施农发河流、机耕道等项目后,今年从安徽引进优良莲藕种子并连片种植700多亩,其观赏荷花从6月开到8月中下旬,使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态发展相得益彰。

  不仅如此,城里来的游客还可以到郊区的森林、湿地洗肺。有“森林氧吧”之称的大板水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0.2%,以“绿、奇、秀、静、野”及原始、古朴为特色,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遵义市第五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约13000余亩,有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南方红豆杉及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楠木、杜仲、后朴等,栖息鸟类12种,动物16种。有林海、石林、溶洞、瀑布等自然景观和寺庙群、土司遗迹、长征遗迹等人文景观。据悉,这里常年接待游客可达20万人次,而且金鼎山镇的一条四级公路“金—大—海”旅游环线公路的投入使用,使交通十分便利。

  在城郊的镇隆森林公园则可谓近水楼台。该公园毗邻市区,占地约300亩,绿色植被覆盖率达98%,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0%。为了使森林公园植被常年青绿,今年初,公园还更换了1万棵四季常青树——松柏,让森林的含氧量更高。

  为吸引游客,深溪镇利用先天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投资4亿元,正在打造3000余亩的生态湿地公园。公园建成后,不仅能发挥植物拦截、土壤吸附、植物吸收等优势,还能起到防洪作用,而且对生态环境也有很大的帮助。

炎炎夏日里人们都希望呆在空调房里足不出户,而逍遥洞就是一个天然的“大空调”。在深溪镇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逍遥洞。走到洞口,一阵阵凉风袭来,顿时让“晒嫣儿”的游客们打起了精神,冰凉的岩石水,让大家享受着惬意的凉爽不舍离去。据介绍,逍遥洞度假村位于深溪镇复兴村,原名佛殿孔寺,是山间一天然穿山洞穴。洞高30多米,宽40多米(最小宽度也达15米左右),洞长100多米。在清代嘉庆初年在洞口建有一座寺庙,大如殿堂,故称佛殿孔。2005年7月引进开发商对此进行旅游开发,建成集休闲、娱乐、餐饮、洞穴探险、宗教观光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即逍遥洞旅游度假村。每年可接待游客3至5万人,是红花岗区“三花”级乡村旅游宾馆。

 

  乡村餐饮彰显黔北特色

  “来来来,到屋勒坐到,吃葵花、喝点茶,香肠腊肉、辣子鸡、米豆酸菜在整了,还有几多嫩的折耳根,安逸得很!”土得掉渣的地道方言,房梁上挂着熏制的香肠腊肉等老吃食……操着地道遵义话的大妈高声喊着客,张罗着吃饭、住宿,如同回乡过年一样,让人感受到浓浓的黔北风情。

  在红花岗区,农家饭馆作为极具特色和优势的乡村旅游项目,凭借迷人的田园风光、悠闲舒适的环境,美味特色的农家饭菜,吸引着一拨又一拨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经过几年发展,红花岗区乡村饭馆如今各具特色。

  海龙镇一老牌度假山庄,从过去单纯经营餐饮的山庄发展为“以农为根、以家为形、以乐为魂”的乡村旅游形式。游客可在此住宿餐饮、自助烧烤、登山垂钓,感受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在这里,中午可以来一只烤全羊大快朵颐,饱餐一顿;晚上,沏上一壶清茶,感受山村灵秀与幽静。

  一些乡村饭馆还依托地域文化,突出店内独特的黔北民俗特色。其中不少饭馆布局均为中式设计,砖木结构的房屋古朴典雅,在窗户和门上都有镂空雕刻,高门槛、屋檐上的红灯笼与房屋附近枝繁叶茂、鸟语花香的环境融为一体,令人流连忘返。

  不仅如此,这些乡村饭馆还在民俗上做足文章: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还大力展示薅秧歌、通草堆画、钱杆舞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下足功夫留住客

  打造新一代乡村旅游,离不开保护和传承乡土文明。在红花岗区,利用区域优势所推出的乡村民俗风情游备受青睐,古墓庙宇让人领略本土历史文脉。

  深溪镇的杨粲墓、金鼎山镇的古寺庙群,作为本土历史文化的文脉,可以让更多的市民对本土文化有所认识。走到杨粲墓大门口,高耸的红墙包围着该墓,推开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碉堡式的古墓。据介绍,杨粲墓墓室占地64平方米,是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夫妇合葬墓,该墓结构为平顶双室墓,由重100公斤至3000公斤不等的白沙岩石构成,全墓有雕刻190幅,是目前国内发现规模宏大,雕刻最丰富的南宋墓葬,其中28尊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该墓有“西南石刻艺术宝库”之美誉。为更好地展示土司文化,深溪镇着力打造“山水深溪、土司故里”,将镇内南宋杨粲墓遗址作空间拉近,以宋代建筑风格、石刻小品等在高坊村浓缩土司文化,反映儒学入黔兴盛时期(十三世纪南宋嘉泰年间)人文氛围,同时保持当地秀丽山水的自然风貌,打造人文与生态和谐的美丽乡村。此外,该镇还围绕“杨粲—南宋土司文化景观”、“深溪古镇景观”等重点打造深溪古街等七个精品旅游型组团,让民俗风情游更有看头。

  始建于一千多年前、号称“西南小峨嵋”的金鼎山寺庙群位于金鼎山镇,拥有着厚重的佛禅文化积淀,建筑、石刻、雕塑、碑帖、书画、佛事等,有极高的地域佛教发展历史研究价值。

  “为了方便游客,我们正在山下修建一个佛教文化广场,并新开一条路与大门相连。”金鼎山镇负责人说。广场上有200多个车位,其中还专门有旅游大巴的停靠位置,广场两侧,还有旅游文化街。据介绍,每年到金鼎山朝拜和观光的游客达10万人次,周末每天都有300多人来此,最多的时候有500多人。因考虑到金鼎山山高、路险,金鼎山镇将引进一家大型投资公司,欲设立缆车,现还在洽谈。为了留住更多香客和游客,镇政府在金鼎山万佛寺附近,修建了60米长廊和380米步道,此项工程目前已经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建成后,游客可在此休闲、观光。

  除金鼎山古寺庙群外,在巷口镇红岩水库东侧山腰,有一座修建于明代的绍阳寺,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据悉,这座寺庙是上世纪90年代建立的,当地民众也都自发到此进行朝拜。虽然该寺庙规格没有金鼎山的那么宏大,但也有几百年了,已成为附近村民的重要朝拜地,而寺庙居高临下,红岩水库尽收眼底,依山傍水,巷口镇正积极开拓旅游资源,吸引更多香客和游客到此。

 

  “采摘游”实现“农夫梦

  近年来,红花岗区大力发展的集乡村自然风光、传统劳作方式、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采摘游”也已成为许多到乡村旅游的人所青睐的旅游项目。随着季节的更替,红花岗区各镇、村的草莓采摘园、蓝莓采摘园、葡萄采摘园等采摘游项目层出不穷,让居住在水泥森林中,久未触摸过泥土,感受过植物生命的人们,可以随时亲近自然,用双手感受采摘的乐趣,品尝真正新鲜、天然、无公害的水果蔬菜。

  今年5月以来,在市区通往忠庄镇勤乐村乡村旅游接待点的道路上,车辆、行人络绎不绝,人流如织,火爆的场面让道路两旁农家饭馆的老板乐得合不拢嘴,这一切,只因这里有可以让城里人亲手采摘水果的现实版“开心农场”。

  勤乐村现有草莓基地800亩,葡萄基地1000亩,在当地的农庄中,游客可以尝到红富士、巨峰、白香蕉、水晶等多种口味的葡萄,除了草莓、葡萄,这里还有樱桃、杨梅、李子、香瓜等水果,游客来到勤乐村,4月5月可以摘草莓、5月6月摘桃子、7月摘李子、8月摘葡萄、9月摘甜瓜。不同成熟季节的水果相继成熟,让整个勤乐村成了一个现实版的“开心农场”,越来越受到热爱乡村体验的城里人青睐。

  勤乐村汪家寨黄三草莓基地黄师傅告诉笔者,他家一共种植了5亩草莓,平常一天只能采摘200斤。今年五一期间,他家的草莓差不多采了1000多斤。“就拿五一当天来说,游客达到400多人,比周末的高峰期还要多一倍,田里面哪怕带点红色的草莓全被摘光。”除了采摘水果,带上家里的小孩来到近郊农村的菜地认识一下不同种类的蔬菜,了解食物从菜地到餐桌的过程,体验“舌尖上的乡村”,也越发成为市民青睐的休闲娱乐项目。

  巷口镇中山村绿色果蔬基地位于红花岗区巷口镇中山村坪丰组,距巷口集镇6公里,这里交通便利,民风淳朴,生态良好,绿色果蔬种植品种有苦瓜套种、黄瓜、南瓜、白瓜、西红柿、青椒、茄子、白菜等,目前种植面积约为150亩,大棚80个,各类蔬菜年产量60万斤。在这里,健康环保、绿色生态的种植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蔬菜种植采取深埋鸡粪、浇灌井水、沼液追肥,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让这里不仅成为百姓群众体验乡村采摘乐趣的“开心农场”,也是为遵义市民提供绿色蔬菜的“菜园子”。

  除了忠庄镇勤乐村,红花岗区的海龙镇温泉村,巷口镇的巷口村、八卦村,金鼎山镇的银江村葡萄沟等都是夏季体验乡村采摘水果蔬菜的好去处。

 

   乡村游    成农民增收利器

 

  在城里人不断奔向乡村的同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的农民也鼓了荷包。

  “虽然我地里种的蔬菜价格比外面的市场价贵了三分之一,但是因为是客人自己动手采摘,出了菜地就上餐桌,讲究的主要是新鲜,常常供不应求。”红花岗区忠庄镇勤乐村村民宋成云这样向笔者说。宋成云是忠庄镇的一名普通村民,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金藤、黑丰、雨水红等葡萄新品种,发展水果种植,使得葡萄品质和产量都有了较大提升,宋成云还利用自己葡萄种植大户的资源优势,发展葡萄酒酿造,开办特色农庄。2013年,他的葡萄酒产量达1.5万斤,年收入达40多万元,已经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小康模范户。同时,由于该村农民开办的山庄大多建在村口道路旁,为了保持游客进村沿途的环境卫生,村里还聘用本地群众作为保洁员,实行垃圾日产日清。现在,这些山庄作为勤乐村乡村旅游接待点,解决了村里100多人的就业。

  红花岗区委宣传部周玉新部长介绍,在红花岗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像宋成云这样尝到甜头的农民还很多。从红花岗区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来看,除遵义会议会址系列景点、凤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景点居于城区外,其余大部分旅游资源分布在广大乡村。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为全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近年来,红花岗区将发展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相结合,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力推动了当地的乡村经济发展,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该区共有乡村旅游经营户111家,标准化建设的等级乡村旅舍15家,从业人员2408人,全年接待游客146.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182.5万元。这些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大多是本地农民,并且到了寒、暑假或者夏季客流高峰期,还会招聘部分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勤工俭学。山庄平时用的猪、牛、羊肉等食材,全部从当地农民手中收购,菜籽油也是从当地种植户的油菜里榨的,这样,既控制了食品进货渠道,保证了食品安全,帮助当地吸纳了劳动力,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下一步,红花岗区将在对辖区内旅游资源特色、生态环境、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红花岗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交通、停车场、标识牌、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农家乐的安全和食品卫生管理,加大对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综合管理素质和服务意识,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规范化、制度化,推动红花岗区乡村生态旅游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编 后

  自2004年以来,红花岗区依托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整合餐饮、住宿、民俗、文化等资源,将发展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相结合,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通过“美化生态充实老百姓的口袋”,大力改善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力推动了当地的乡村经济发展,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红花岗区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乡村旅游景区示范带,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特色旅游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以南关镇的镇隆森林公园、海龙镇的花卉苗木基地、金鼎——海龙的千亩葡萄产业园、金鼎山镇的金鼎山佛教文化圣地、花海和莲花广场、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深溪镇的深溪古镇、湿地公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等,形成了围绕遵义市中心城区周边的乡村旅游精品线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