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高塘卯节:感恩自然的节日

02.09.2015  11:30

高塘苗寨捉鱼场面。

静谧山寨的沸腾。

劳动就会有收获。

    每年农历七月的第一个卯日,是施秉县高塘村村民欢度“卯节”的日子。而在卯日的前一天,各家各户早早起床,拿着捕鱼工具汇集到寨子中的塘边,举行全村性的捕鱼活动,人数达两千人之多,为中国最大的苗族原生态捉鱼节。8月19日(农历七月五日),我们在高塘见证了这一壮观场面。

    苗族古歌传唱一个故事,翻译过来就是:在一个叫查么的地方,劾(青蛙)长得象马那样粗,象驴子那么大,它无所事事,踩跨了田坎,踩坏了秧苗,庄稼没有了收成。最后它也饿得想把自己的父母吃了。父母很气愤,拾起一根竹棍打断劾的尾巴(劾此时,可能还是个小孩,青蛙在小的时候‘蝌蚪’是有尾巴的),可这劾恶习不改。

    天上的“阴阳”(一种神)伸手将劾掐住,让其变小,让他去给父母守庄稼(吃害虫如蚱蜢等)。劾因为变小,只能吃虫子了,父母觉得劾也十分可怜,就对劾说,你就先吃新米吧,我们大人还是等到粮食成熟了,祭了天地和先祖再吃吧。也就是如此,苗族父母亲在新米成熟之前,也就是没有敬天地和先祖之前,是不吃新米饭的,而小孩则可以。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苗族是不是这样,可我的父母亲一直恪守这样的习俗。现代科学发达了,在稻子没成熟之前,玉米其实已经成熟,新鲜的玉米至少可以尝鲜的,可他们仍旧恪守着这样的古训。他们必须过完卯节,也就是吃新米节之后,他们才能正儿八经吃到新米饭。

    施秉的杨柳塘叫“”,古代苗族多以先祖之名命名居住地。高塘,现为杨柳塘镇的一个地道的苗族村寨,他们的先祖在明清迁至此。

    有人爱问我:高塘全寨子的人都去捉鱼吗?能让外面的人也去捉鱼吗?他们有那么大方吗?他们真那么平等那么团结吗?我的回答当然都作了肯定。

    高塘苗族人真是如此的。他们认为心中的圣地就是那口塘,它是这个村落的象征。全村只有二百多户人家,人口不过一千多而已,而卯节的那天,那口塘确实容纳了不下两千人。

    人来自何方?他们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本族亲戚和游客,有苗族也有汉族,十分融洽。

    杨兰是个男人,他来自黄平县的旧州镇,已连续七八年参加这个活动了,他所得到的鱼有时候就在村子里与亲戚共享,多的时候则带回家去,带回的是喜气。

    春天,鱼秧客(卖鱼苗的人)会挑着鱼苗到龙塘。寨老会同几个德高望重的人到各家各户收钱,以火坑为标准,每个火坑几元钱(民国之前用铜毫子,现在多是人民币,或五元,或十元),购买鱼苗,然后放于那口塘,自此再也没有人下水,直到新的一年卯节到来时。

    高塘的民风很好,鱼儿放进塘里之后,人们只能到塘边去洗菜洗衣,里面的每一只虾或一条鱼甚至一根草也是不能动的。几百年过来了,这种约定已成成俗。

    高塘以火坑集资,以共同捉鱼同乐,体现的是一种乐观精神,延续的是原始集体劳作的遗风,是原始公社制的活化石和标本。

    “”即天干地支序日,苗族以卯日为节,是与其地支顺序而定的。卯时在时间上表示日出,即天亮到太阳不热的时间段,现代时间5至7点,地支第四位,用兔来表示男女分开各自工作,男狩猎女耕织。当七月的卯日到来时,新米已经成熟——这里多指玉米,因为只有这种粮食比其它植物成熟更早,也该是新生活的开始,表示着丰收的到来。能吃上新米,表示着祖宗有德,人民勤劳,天才给饭吃。祭拜祖先和天地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高塘卯节很隆重,第一天捉鱼是节日的“”,第二天才去请客人到来,客人一般就是姑娘、姑妈、外婆、舅爷舅妈,以及好朋友。走客只要一包糖,一只鸡,姑娘或姑妈要挑粽子粑。你可以在那里三天三夜的待着,主人会做最好吃的给你候着。你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以歌舞进行感情交流。

    高塘现在已评为民族文化村了,高塘卯节已是黔东南州最大的节日之一。人类心灵已经疲惫,感恩自然,回味历史,体会民风,你就到高塘走走吧!(吴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