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加快发展 也要绿色发展

23.06.2015  11:08
核心提示

  2014年,沿河自治县委出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决定》,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到2020年达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标准,形成可在全省推广的示范典型;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全县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国家正在规划建设长江经济带,省政府已批复沿河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必将对处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沿河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沿河县委书记任廷浬说,“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加速发展,更要绿色发展;既要同步小康,更要生态健康三大理念。



  2003年国务院批准麻阳河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009年国务院公布沿河乌江山峡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10年、2014年沿河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2014年沿河被我省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示点,沙子南庄村被确定为“国家3A级乡村旅游景区”。

  一连串国家级和省级品牌尽展沿河丰厚的生态和文化资源。

治山

打造青山富民工程

  从德江县城出发,随326国道进入沿河自治县,一路上透过车窗,看到的既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也有山地特色的农业示范区。绿油油的金银花、烤烟、核桃等成片分布在田间地头,微风拂过,绿波荡漾。

  近年来,沿河围绕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

  为确保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发展和管护,采取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不断增加森林面积。通过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人工促进更新、林种树种结构调整等方式不断提高森林质量。

  据悉,自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以来,到2014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3274.69万元,新增森林面积33.5万亩,森林总面积达到211万亩,森林蓄积49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5.7%,工程涉及全县22个乡镇和2个国有林场,聘用在职护林员294名,对重点林区实行全天候管护。

  “十二五”期间该县实施了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119.7万亩,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32万平方米。

  “今年,沿河坚持造林绿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不断推进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和乡村绿化、城镇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等工程,新增营造林18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近2万亩,确保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县长何支刚告诉笔者。

  目前,已全面启动实施第二轮退耕还林项目,把生态建设与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实施茶叶、核桃、水果等经果林上万亩。

治水

实施净水健民战略

  “现在我们村的垃圾实现统一堆放,统一处理,村里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思渠镇红岩村村民夏明定说。

  2013年来,为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和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投资近1000万元在国、省、县道公路边修建100多个垃圾收集转运池,定期对垃圾进行处理,避免垃圾污染村庄和大小河流。

  目前,已编报50个村寨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启动了农村集镇的污水处理工程。近两年共投入3000多万元,在部分乡镇修建了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集镇居民的生活污水。

  为保护乌江河,县城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填埋,采用改良型卫生工艺,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理,日处理量达120吨以上。

  几年前,总投资3000多万元的县城日处理7000吨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彻底改变了以前污水不经处理直排乌江的状况。据县城污水处理厂技术人员介绍,污水处理后在水质标准即:COD、氨氮、PH值等数据上,都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县环保局执法大队队长杨秀刚介绍,随着县城居民的增加,县城污水处理厂承载能力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县城二期污水处理工程即将动工,建成后日处理污水将达到14000吨以上。

  除了对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和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外,还对部分重点企业和医疗废水等实施个体化处理。县中医院、红十字会医院的医疗废水工程已投入使用,县人民医院废水工程正在建设,引资1000万元的医疗固废无害化处理中心项目也在有序推进。

  沿河还高度重视饮用水源水质的保护,通过对垃圾、固废物、污水等治理,饮用水源水质得到了良好保护,各项水质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有效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

治尘

营造天蓝气净环境

  据沿河自治县环保局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县城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优良天气达到354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

  环保局监测站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数据是该县大力整治砂石矿、煤矿和水泥厂等空气高污染源的结果。

  据统计,2014年全县共有81家砂石矿山,每年生产均在3万吨左右,由于规模小,防尘设施落后,生产期间粉尘污染空气比较严重。

  为节约资源,防治污染,通过规划评估,将81家砂石矿山整合为48家,并要求完善防尘设施,减少了粉尘对空气的污染,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同时,依法对8家煤矿进行了关闭,有效保护了资源和环境。

  “整合砂石矿,主要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减少空气污染,同时使有限的自然资源能得到科学利用。”副县长冉然说。

  2013年,引资贵州沿河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投资6亿余元,收购兼并原有技能落后、能耗高、污染大的桂星水泥厂,公司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建设,已于去年运行投产。

  “近两年来,我县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环评实行严格把关,坚持将污染防治设施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避免二次建设,目前已对300多家企业通过环境评审”。县环保局局长周松说。

  在大力整治大气污染的同时,还对城镇周边和公路沿线的建筑工地、KTV娱乐场所的噪声进行专项治理,取缔街上移动叫卖点,启动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率达到80%以上,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对空气污染较严重的黄标车。

    (通讯员 文波 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