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整版刊登《特色小镇多彩贵州的璀璨明珠》

10.11.2016  21:36

贵州日报》整版刊登《 特色小镇

多彩贵州的璀璨明珠

 

2012年,我省启动100个小城镇建设以来,遵循“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原则,推动特色小城镇发展和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基本形成了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的城镇布局,城镇、山水、田园、村庄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山地丘陵地形占国土面积的92.5%,境内山河纵横,地表破碎,“九山半水半分田”,承载产业和人口的平地很少。

 

贵州的城镇化道路该如何走?省委、省政府给出答案——只能“蒸小笼”,不可“摊大饼”,不能贪大求洋,要在“特”字上下功夫。

按照这一定位,全省重点建设的100个示范小城镇,根据各自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形成了交通枢纽、旅游景观、绿色产业、工矿园区、商贸集散、移民安置等六类特色小镇。

2015年9月,国家发改委来黔调研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实地调研考察了贵定县昌明镇等7个小城镇,对我省通过小城镇建设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于2015年10月同意我省设立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三个以省为单位的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

依托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彰显贵州地域特色、民族特点、时代特征的特色小镇,在全国发出了贵州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好声音。今年2月,我省及安顺市旧州镇作为全国2个代表省份和小城镇之一,参加了国家发改委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专题介绍了我省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做法。

今年3月,我省印发《关于打造贵州省特色小城镇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启动“十百千计划”,按照“以点带面、特色引领、典型示范”的原则,大力实施“十百千”计划,重点支持20个县(市、区、特区)整体推进区域内小城镇建设发展,继续支持100个示范小城镇加快建设发展,带动全省1000多个小城镇共同建设发展,全力打造贵州特色小城镇升级版。在全省小城镇着力实施整县提升、改革提升、规划提升、项目提升、镇村联动提升、绿色提升、文化提升、电商提升、管理提升、开放提升等“十大提升工程”,开创小城镇建设发展新局面。

今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国要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

今年8月,贵州被列入三个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再发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强音,提出要“把绿色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底色”,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体现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的绿色小镇;要找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结合点,坚持走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即将召开的第五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以“绿色发展·特色提升”为主题,提出实施全域小城镇建设,引领全省小城镇奋力后发赶超,助力全省小城镇同步小康。

“十三五”期间,贵州小城镇建设发的目标是:以示范小城镇为引领,精心打造10个世界知名的特色小镇,重点培育100个全国一流的特色小镇,强力助推全省1000多个小城镇同步小康。

这是令人振奋的号角,也是必将实现的愿景。一个个富有活力、靓丽多彩的特色小镇,正在将“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的多彩贵州书写得更加美丽而精彩。

自然生态之特——山为伴水为邻

——小城镇之特,特在自然生态。一批小城镇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多给自然“种绿”、多给生态“留白”,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生态底线,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如果想离开城市里的钢筋水泥,不妨来玉舍镇走走。”这是地处乌蒙山区的水城县玉舍人对城市人常说的一句话。

穿上彝族盛装,品地道彝族菜,在《喜酒歌》的盛情中,喝一碗彝族人自酿的“水酒”,然后徜徉钱氏印楼,围篝火起舞,探寻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

或者,从玉舍出发,沿玉马线由西向东,到米箩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寻密林深处山庄,泡一杯天然绿茶、抑或悠闲剥开你亲手采摘的猕猴桃。

又或者,到野鸡坪亚高原户外运动基地,扎一顶帐篷,头顶星辰、一览众山;漫步其中,感受苍山如黛、薄雾迷离的神奇自然。

再或者,到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溯溪流而上,拾石阶而下,九曲十八弯大山深处,有世界纬度最低的高山滑雪胜地、夏季避暑凉棚。

玉舍地处亚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景观。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属乌蒙山支脉,是我省目前海拔最高的森林公园。公园内景观资源多样化,植物种类多达1000余种。2011年,玉舍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海拔2600多米的高山平原“野鸡坪”,大片平整的土地,让人看了就舍不得离开。

特殊的山地自然条件,为玉舍镇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2012年,玉舍镇被定为全省示范小城镇。玉舍镇因地制宜,提出依托独特地理环境,以彝族特色为风格,倾力打造“亚高原生态休闲旅游小镇”。

现在,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通镇公路,构筑起玉舍小城镇蓬勃发展的框架;一个个旅游项目落地开花,为玉舍经济腾飞积蓄了动力;一排排整齐的黄墙花窗青瓦小楼,尽展别具一格的彝族风情……玉舍

 

镇不断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加强旅游配套产业发展,小城镇建设亮点纷呈,一个功能完善、风格独特的彝族风情小镇正向外展示它崭新的面貌。

城镇形态之特——“蒸小笼”的生动实践

——小城镇之特,特在城镇形态。一批小城镇,突出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布局,推动城镇紧凑发展、精明增长,实现了山水、田园、林地、城镇、景区有机融合。

贵定县盘江镇,每年的二三月份,遍地金黄色的油菜花和漫山遍野的白色李花竞相盛开,交相辉映,形成秀美绝伦的“金海雪山”景色,成功打造“金海雪山”旅游品牌,乡村旅游逐步兴起,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小镇。

2015年以来,贵定县启动“金海雪山”景区提质升级工程,新建了水巷街市、田园水吧、水龙门、稻梦空间、天下粮仓、乡愁园等项目。随着旅游项目的完善,盘江镇的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形态逐步完善。

其中,投资3亿元建设的“金海雪山·四季花谷”景区项目,大年正月初一开园以来,仅3个月接待游客就达到60.88万人次。

贵定县旅游发展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镇格局:盘江镇围绕“金海雪山”以“花”、“稻”为主题,宝山街道阳宝山以“佛”为主题,云雾镇云雾山以“茶”为主题,举办了系列节庆活动。

城镇兴起之处,便是旅游兴旺之地。

权威专家在实地考察之后,认为贵定县旅游资源与城镇发展相辅相成,形成了山、水、林、田、路资源的良好融合,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城镇发展充满活力,实现了城镇形态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荣。

产业业态之特——新老并举突出优势

——小城镇之特,特在产业业态。一批小城镇,强化绿色、新兴、高端、特色的产业定位,激发新兴产业活力,挖掘传统产业潜力,实现了产业特色化和特色产业化。

入夏,蜿蜒的赤水河沿着茅台镇悠悠流过,浓浓醉人的酒香源源不断地飘向远方,沿街悬挂的黄色酒旗随风摇曳。好一幅“水村山廓酒旗风”的诗意画卷。

茅台镇,因国酒茅台而闻名天下,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世界酱香型白酒主产区”以及“中国酒都核心区”。

2012年8月,全省第一届全省小城镇发展大会提出的“把茅台镇建设成为‘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名镇”的目标定位,按照“一年出形象,两年大变样,三年基本建成”的工作思路,以“8+X”项目为重点,谋划实施“产业壮大、环境整治、交通疏解、旅游开发”项目。

四年建设发展,茅台镇实现了华丽转身。

数据显示:2014年,该镇在全省全面小康统计监测6大类21项指标实现程度达99%,提前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5年,茅台镇有白酒企业800多家、白酒品牌3000余个;完成生产总值37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1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174元。2015年,茅台镇跻身中国百强镇排第95位。也是在2015年,茅台镇在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绩效考评中位列全省第一。

而“国酒新城”的建设,更是让茅台镇实现了茅台示范小城镇、茅台城镇旅游综合体、茅台旅游景区和茅台酒工业园的有机结合,形成了“4个100工程”的会师之地,助推“产城景”的深度融合。

如今的茅台镇,产业发展与集镇建设互动、人居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街坊古色古香、酒旗飘飞招展,赤水河上长桥横跨、车辆川流不息……“精、美、富、特”的特色小镇在这里展示得淋漓尽致。

2016年10月,茅台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名单。

在贵州,像茅台这样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小城镇日渐增多——

在西秀区旧州镇,乡村旅游、屯堡旅游火热兴起,大量游客涌入带富了一方群众,一个普通的农家乐年收入数十万在这里成为司空见惯的“家常”;

在平塘县克度镇,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SAT)建成,使得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摇身一变成为名满天下的天文小镇,大批天文爱好者和游客趋之若鹜;

在湄潭县永兴茶海小镇,大地因茶而绿,农民因茶而富,南来北往的茶商云集于此,俨然一派当年黔北名镇的风采;

在惠水县百鸟河数字小镇,盛华职业学院入驻,带来HTC、百度、TCL等知名企业,大数据产业在这个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的小镇上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

民族文化之特——活在身边的历史

——小城镇之特,特在民族文化。一批小城镇,发挥多元文化优势,推动城镇建设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塑造城镇灵魂,打造独一无二的城镇“脸谱”。

外省人常说,贵州有两样东西尤其吸引人——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和神秘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正是雷山县西江镇发展旅游的制胜法宝。

飞檐、翘角、美人靠、风雨桥,依山而建,沿山起伏……西江,1000多户苗家特有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静静地度过了1700多年的时光。

建筑,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部历史。

2008年9月,第三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举行,千户苗寨一鸣惊人。当年国庆节首日,西江千户苗寨吸引中外游客近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00万元。

第二年,西江人侯艳江东拼西凑了4万元办起了农家乐。当年10月1日正式开业,“国庆7天就赚了3万多元。”

如今,就算是以往最难熬的隆冬,侯艳江的农家乐一样生意红火,忙得不可开交。

民族文化旅游,成为这个小镇最好的名片。对西江人来说,苗寨,是安身立命的居所,更是幸福生活的家园。

在西江苗寨旅游景区,“阿浓苗家”农家乐的女老板李真和著名银匠李光雄、潘世龙都是年收入上百万元的佼佼者。

发展至今,仅有2.6万人的西江镇,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的达到了7000多人。2015年,全镇各村寨接待游客达2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有三分之二以上是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所得。

建筑风貌之特——留下历史的印记

——小城镇之特,特在建筑风貌。一批小城镇,突破地形地貌的限制和分割,推动城镇建筑融于自然环境,做到错落有致、交融映衬、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呈现了“山融城、水绕城、山水相亲”的独特城镇风貌。建筑风貌厚植于生活环境,使建筑风貌与自然美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石头的路,石头的墙,石板做瓦盖成房。”这正是平坝区天龙镇屯堡民居的真实写照。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至。从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灰色的一片,错落有致。走进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个石头世界。

这里的民居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防御体系。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邃枪眼。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当时战争所需的建筑构式和屯军备武的思想。现在屯堡村寨中,至今残存着许多垛口、炮台。

这一切,无不留下了祖先的生活印记。

新常态下,贵州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加快创建一批特色小镇,这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还为扶贫攻坚和后发赶超打造了重要平台,是贵州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选择。

既有城市韵味,又有乡愁蕴涵。贵州的特色小镇,既是城乡之间的诗意联结,又是“产、城、人、文”一体的复合载体。

特色小镇的生动画卷已经在黔中大地铺展开来。

   

  文章来源 :11月4日贵州日报7版    编发 王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