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贵州精神:用信仰的力量铸就赶超跨越时代华章

08.12.2020  14:05

  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6年,建成了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田维野 摄 (贵景网发)

  邓迎香带领村民苦战13年,挖通进村隧道,解决了麻怀村以及邻近田坝、甲哨等村6000多名群众的行路难问题。李庆红 摄 (贵景网发)

  带领村民修路办企业,让一个“家家住老土房”的贫困村,蝶变为“农家楼蓝瓦白墙、小轿车穿梭繁忙”的富美乡村,“最美奋斗者”、盘州市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豪情满怀:“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努力奔跑,激情追梦,用苦干实干加油干谱写出更加嘹亮的奋进之歌。

  干事创业,贵在精神。脱贫攻坚这个时代熔炉,激荡起生机勃勃的贵州气象,把贵州人民积蓄已久赫然昂扬的精气神,推到一个新高度。贵州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新时代贵州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均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千年之变”,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贵州的发展,困难曾经比别人多,难度比别人大。贵州人民用苦干实干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每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都流淌着奋斗者苦干实干的汗水。新时代贵州精神,为贵州人民铸魂、聚力、引路,是贵州人民优良传统和精神的升华,凝聚着我们的共同记忆;是贵州人民敢打敢拼、吃苦耐劳的归纳,诠释着我们的共有特性;是贵州人民不畏艰险、奋力攀高的真实写照,鼓舞着我们澎湃前行。

  精神的力量,铸就伟业

  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如今,66个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党的十八大以来,到2019年底,已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92万人,每年减贫100万人以上,减贫人数全国第一。

  12月3日,赫章县海村迎来今冬第一场雪,沿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复原区向村里走,两侧山坡已是银装素裹,积雪稍稍压弯华山松和马尾松,“万亩林海”一片雪白。但谁曾想,海雀村森林覆盖率原不到5%。

  上世纪80年代起,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开始带领村民种树,他心中认准一个道理:“只要山上有树,就可把风沙挡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树一棵棵种下去,山一点点绿起来。海雀村群众在造就绿水青山过程中,得到“金山银山”,如今海雀村已从“苦甲天下”到户户小康。苦过的日子成为历史,奋斗过的日子成为大家最宝贵精神财富。

  海雀的文朝荣做着“山上文章”,麻怀的邓迎香则打着“洞里主意”。

  罗甸县麻怀村被大山包围,出山的路很难,摆脱贫困的路很远。没有路怎么办?修!路被山挡住怎么办?挖!

  简单道理背后,需要的是“扛着锄头扎进洞中不见另一头光亮不罢休”的“牛脾气”。

  石头一块块挖出来,路一段段修下去。216米的“麻怀隧道”通了,缩短的是从2个多小时到15分钟的出山路,跨越的是再不甘于贫困、誓要改变现状闯出未来的精气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全省上下拧成一股绳,向贫困宣战,向小康奋进。

  这其中,一批党员干部沉到最基层,无数技术专家、致富带头人、企业老板、教师医生参与其中,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使劲,才成就了在今年11月23日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历史伟业。

  这段伟大的历史,由每一位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的人共同书写。

  还有牺牲在脱贫战场上的他们——33岁的余永流、33岁的耿展宇、39岁的李绍山、45岁的文伟红、45岁的王小权……他们的年龄已经永远定格。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贵州已有上百名同志牺牲在一线,他们用青春书写下辉煌历史,用心血和汗水换得群众致富,他们的精神将激励我们走下去,走向更光明的未来。信仰的力量,劈波斩浪

  贵州曾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如今,贵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已经连续39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特殊的今年,贵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稳中向好。

  今年初,疫情袭来,一场“遭遇战”对我们提出严峻考验。

  “病毒不退,我们不退”,贵州医务工作者“白衣作战袍”,谱写了一曲时代壮歌。在出征湖北的命令下达时,一张张“请战书”、一声声“让我上”,既让人动容,又令人觉得充满希望。

  在疫情防控最紧要关头,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贵州的广大医护人员不愧是最美丽的白衣天使,不愧是最勇敢的抗疫斗士,不愧是最优秀的贵州儿女。

  在抗击疫情的其他各条战线上,大家也在关键时刻站得出、立得住,守好了自己的岗位,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了应有贡献。

  敢打硬仗、能打胜仗,贵州人从来就不怕苦、不怕累。

  不久前,《吉他兄弟》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两位兄弟主角的原型,正是遵义神曲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传祥和总经理郑传玖。

  上世纪90年代,郑传玖与贵州成千上万“劳务大军”一起,离开家乡南下打工,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成为车间技术骨干,又当上厂长,最后带着技术、资金、情怀回到家乡正安县办企业、创品牌。如今,在他和其他回乡创业者带动下,正安县已成为全球最主要吉他生产基地之一。

  也是上世纪90年代,小摊老板陶华碧在贵阳市南明区租了两间房子,办起食品加工厂,专卖辣椒酱。陶华碧文化不高、识字不多,但二十多年来,她认准一个“”字,认准一个“”字,将辣椒卖到了世界各地,全世界爱吃辣椒的华人都知道贵州有一位个性十足的“老干妈”。

  起点低一些,不怕!过程苦一些,不怕!书写下如此励志故事的郑传玖和陶华碧,就是无数不甘平凡、勇于攀登的贵州人代表。

  “难以置信,世界就在我脚下……”首位登顶珠峰的贵州女运动员黄春燕说,她为登顶珠峰准备了17年。

  只要认定一个目标,就走下去,不破楼兰终不还。当接近目标时就会发现,原来更广阔的世界已经出现在眼前。

  这些年,贵州经济社会大踏步前进,贵州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明状态都发生极大改变,尤其是千千万万贵州人的观念之变、奋斗之姿,已汇成贵州发展气象之新。

  谋发展,贵州人有办法——满帮,从几十人的小公司,到成为具有全国领先优势的大集团、互联网“独角兽”,见证了贵州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后发赶超的精准路径。

  搞创新,贵州人有韧劲——姜涛,从一名普通电焊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他说:“一直以来,我都坚持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静下心来钻研本职领域的发展。

  讲团结,贵州人有情谊——杨昌芹,“90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靠着竹编“编织”出自己的新生活后,又办企业、当老师,直接带动上百人、间接带动上千人靠技术实现就业,让“留守妇女”也有了自己的事业。

  能赶超,贵州人也能成为引领者——贵州钢绳,从三峡电站到港珠澳大桥,从神舟飞船到中国“天眼”,在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都有其身影,靠着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传承,贵州钢绳不仅是产业引领者,也是相关国际标准制定者。

  贵州原本闭塞,这是自然环境造成的,无法改变。但我们拥有的,是走出大山的雄心,是要把天堑变通途的壮志,是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奔跑耐力,是被激发出的宝贵智慧潜能和实干才能。

  如今贵州,在一些领域已经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在整体态势上实现增比进位、迈上台阶。

  筑梦的力量,浇灌未来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黔北大山里的老支书黄大发靠着风钻、钢钎、铁锤,将长长的凿痕永久刻在山间崖壁上,不仅灌溉着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的土地,也灌溉着贵州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每一天,大发渠的水都依旧流淌,流向更美好的远方。就像逐梦的力量浇灌着美好的未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与全国一同战胜贫困,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贵州人民不会停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必将继续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路上展现出贵州人的风姿风采。

  全国劳动模范、安顺市大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大兴实现了“带着村民一起富”的梦想。走进大坝村,5000亩金刺梨、1200亩脆红李,还有肉牛养殖场、蚂蚱养殖大棚、“藕+鱼”综合种植养殖基地……村里的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8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3800元。

  最近,陈大兴又开始研读《樱桃丰产栽培技术》。他说,将引进100亩樱桃,进一步拓展增收渠道,为大坝村发展乡村旅游夯实基础。

  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空壳村能成为小康村,“大坝大坝,烂房烂瓦烂坝坝”也能变为“景色美如画,家家有车、别墅豪华”。

  如今贵州,正蓄势待发——

  蓬勃发展的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将成为贵州农业经济“接二产、连三产”的主力军;

  贵州工业经济中最硬核的力量十大工业产业,将成为未来贵州工业经济增长最大动力;

  越来越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将为贵州各种要素的流通在“云端”用高桥架出“平原”,贵州在世人面前曾经模糊的形象正变得多彩。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奋进新时代,贵州人民秉之以干,持之以奋斗,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以高质量脱贫交出时代答卷,以高质量发展书写跨越篇章,激情奋斗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记者 李薛霏)

[责任编辑: 栾小琳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