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化雨正当时

04.08.2015  20:49

春潮化雨正当时

——绥阳县太白镇精准扶贫侧记

    这里是绥阳县的北部,一个典型的边、远、山、贫地区,经过3个小时的翻山越岭,7月27日午后一点多,汽车终于从县城开到了地处大娄山脉中段分水岭斜坡上的绥阳县太白镇。

    盛夏的太白,满眼绿意,瓜果飘香。走进各村各组,从焕然一新的面貌中,从群众一张张质朴的笑脸中,我们感受着扶贫攻坚结出丰硕果实的喜悦。眼前的一切,不禁让人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一个省级二类贫困乡镇吗?

    今年夏天,该镇富裕村的村支书汪登乾很是忙碌:百花种桃园要扩大种植规模;和湖南一家苗圃公司签订板栗收购合同,以解决板栗的市场销售问题;还要定期召开群众评议会,对贫困对象建档立卡。事虽多,汪登乾劲头更足。

    为什么变得这么忙?汪登乾说,不仅干部忙,村民也很忙。村民忙着上培训课,以增长种植及养殖方面的技能。

    汪登乾口中的“”,是太白镇在今年为了实现“减贫摘帽”目标,打响扶贫攻坚战发生的一个变化。为了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按照“群众评议、张榜公示、走访复核”的要求,对全镇贫困对象进行重新摸底,建档立卡。

    在建档立卡过程中,贫困不贫困政府说了不算,村民自己说了算。通过定时召开群众评议会,对贫困户实行精准动态管理,使稳定脱贫的户、村及时退出,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

    “随着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的展开,通过发扬基层民主,透明程序,保证了贫困户认定的相对公平公开,减少了人情扶贫、关系扶贫等社会不公。”太白镇党委书记刘漂说,经核实把原来未纳入扶贫系统的398户1391人一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同时从系统中筛选出那些不符合重点帮扶的对象。贫困人口识别出来后,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户制定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各类群体予以扶持,使扶贫措施与建档立卡结果相衔接,确保扶真贫。

    在太白镇党政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016户、3912人,其中因灾致贫12户53人、因残15户54人、因学42户210人、因病95户429人,缺技术334户1155人、缺劳动力132户564人、缺资金200户769人,交通条件落后183户668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3户10人。

    得益于建档立卡结果,产业扶贫有了方向:高坪村养殖项目250万元、方竹林改造项目480万元,官庄村熟食猪肉加工项目100万元,凤凰村牛肉养殖项目50万,太平村方竹笋加工厂建设项目50万元;已流转土地5500亩,发展油茶、水果等产业,已建立生态养殖场5个……

    为了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太白镇党委、政府一直在努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结亲帮扶,积极主动招商引资等。2014年,全镇年人均收入达到6318元,但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未彻底改变。

    “剖析原因,扶贫的方法存在问题。”刘漂坦言,过去扶贫大多是“漫灌”,不是“滴灌”,负责的同志“只喊喊、只转转”,调动了群众热情,自己却是略表“慰问”就“走为上计”,缺乏一股“钉钉子”的精神。

    扶贫方法不对路,效果就会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为推进精准扶贫,必须全面实施扶贫“六个到村到户”。至此,全镇扶贫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俗话说,自古珍宝山中藏。过去,山地是制约太白发展的现实环境,如今,山地正在成为太白农业最大的发展后劲。

    “‘生态’,是我们发展特色农业的一张王牌,我们要将这张王牌充分利用好,让它成为扶贫攻坚的有力助手。”据刘漂介绍,作为典型的山区,太白不可再生资源贫乏,既没有大企业,也没有现代科技支撑的大项目。但由于地处偏远,受交通条件的制约,开发晚,也得以保存了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生态。从地域上看,该镇属于高寒山区,海拔在900米到1400米之间,土壤略带碱性,适宜竹、茶、药材的生长。加上没有工矿企业,土壤中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残留量很小,太白成为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理想之地。

    面对这样一种实情,近几年,太白把发展的目光放在生态特色产业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打造有机示范镇”,发展“有机产业”的决定,按照“提速跨越、做大总量、做优质量、走出困境、同步小康”的总体发展目标,从抓农业基础设施、产业基地、扶持龙头企业等方面着手,全力发展特色产业。

    说起太白的特色产业,就不得不说方竹林。目前,太白镇境内有天然方竹林50000亩,近几年来新造方竹林30000亩,现已形成了总面积80000余亩的方竹林基地,是贵州省境内大娄山脉中唯一方竹资源最为丰富的乡镇。

    虽然太白方竹资源丰富、品质佳,但长期以来市场知名度却不高,仍属于地方性品牌,太白方竹笋生产的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大量鲜笋仅是作为初级农产品进入市场。前些年,每到国庆节后,来自浙江、福建等地的客商就会云集于此,大量收购鲜笋,加工后贴牌销售。

    现在,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幅改善,大山不再成为山里与外界联系的阻碍,给太白的方竹笋走向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当下我们应转变观念,在抓市场、树品牌上狠下功夫,让我们的太白的特色农产品真正走出大山,被大家熟识。”刘漂说,鉴于此,太白镇编制了《绥阳县太白镇有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为有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如果当时仅仅是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让太白摆脱“省级二类贫困乡镇”的帽子,太白本可以通过招商引资,通过引进东部淘汰的落后工业,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速度,但他们没有那样做。

    于是,青山绿水保住了。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方竹、核桃、药材、肉牛、黔北黑猪等有机产业,太白的百姓快活了,笑开了。而围绕产业发展,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也紧跟步伐。曲径通幽的通村公路,引领无数摩托车、农用车,载着各类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各地,托起了太白人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太平村村民张敬礼,通过种植方竹林3000亩,年收入上百万元,在太白集镇、绥阳县城等买了房子,走上了一条人见人羡的小康路。

    河南商丘的商人刘东敏,看上了太白良好的生态环境,投资上百万元在高坪村建成一个400头规模的肉牛养殖场,通过“公司+农户+市场”的模式,积极发动农户进行散户养牛。

    一时间,一场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以“产业发展、品牌突破、生态建设、全面加速同步小康建设”为总目标,在太白这片西部热土上,伴随着“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嘹亮号角,吹响了扶贫攻坚的“集结号”。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把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为行动指南,我们将继续守好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底线,切实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大力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和‘马上就办’作风,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入手,进一步强化‘减贫摘帽’机制,完善精准扶贫措施,确保真扶贫、扶真贫,通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奋力撕掉贫困落后的标签。”刘漂说。

    昨天,太白用时间及行动正确处理好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今天,太白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虽然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阵痛期”,随着扶贫攻坚战的打响,必将推动太白的新一轮发展。(戴林 查静 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