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绿了武陵山

20.04.2015  11:05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市,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1年底,该市被整体纳入武陵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区域。近年来,该市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实施精准扶贫为主线,推动减贫摘帽,奋力实现整市脱贫目标。

  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14年,该市共减少贫困人口74.8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0个百分点,有6个县、107乡镇实现“减贫摘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802元增加到6233元。今年,该市将确保沿河自治县和18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减少贫困人口20万人以上。

   “粗放”为“精细” 精准扶贫上闯新路

  “这100亩射干,到明年底就能见效。”姚元明指着山坡上油茶林下套种的中药材基地喜上眉梢,“到时户均收入可达8万元,都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姚元明是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鱼塘村的贫困户。去年初,玉屏结合当地实际,扶持群众在油茶林下套种射干等中药材。姚元明等8户贫困户抱团发展,每户仅投入1万余元,政府每亩每年补助肥料、种子300元。

  2013年以来,玉屏探索建立了操作简单、科学便捷的“民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精准管理、精准服务、精准扶贫”。

  这一做法在铜仁得到推广。该市对全市贫困人口进行了兜底性识别工作,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市级贫困人口信息网络动态管理平台,一改过去扶贫工作“撒胡椒面”的现象。

  据悉,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累计识别贫困人口25.51万户,101.6万人。在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后,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采取“定点、定人、定时、定责任、包脱贫”“四定一包”责任制,集中力量予以帮扶。

  该市组建“干群连心·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按照“六个到村到户”要求,真蹲实驻帮扶群众。至去年,共组建171支驻村工作队和2895个驻村工作组,为贫困群众谋划致富思路19.78万条,协调争取项目9629个,办实事11.32万件。

   “输血”为“造血” 产业扶贫上下功夫

  松桃自治县盘石镇,贵州东部鲜见的高山草海,沿新建的园区环线路走一遭,牛羊欢,猪儿肥。

  在十八箭村,石顺国等10户村民正忙着修建集中养羊圈舍。村民们与入驻当地的努比亚牧业签订协议,由公司提供种羊和技术,再以保底价回购,降低了农户的风险。镇人大主席吴文玖算了一笔账,每户农户首次投入2万多元,最保守计算第一年就能收回成本。

  在盘石镇农业园区,已有华西希望特驱集团德康牧业、努比亚牧业、梵净山牧业等重点企业落户。

  “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和农民。”铜仁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近三年多来,该市累计扶持市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306家,扶持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3000多户,带动2.6万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该市紧扣全省重点打造的“十张扶贫产业名片”,重点扶持生态茶、生猪、中药材、食用菌、精品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累计建成万元田15万亩、万元山16万亩,建成生态茶、精品水果、油茶、核桃等330万亩。

  此外,建设农业扶贫园区28个,累计建成生态茶、核桃、油茶等产业重点县12个,规模上万亩的各类产业乡镇达100个。

  该市还把扶贫产业园区与农业公园、旅游景区同步建设,农旅融合同频共振。目前,江口闵孝、玉屏茶花泉、松桃正大、德江高家湾等农业扶贫园区达到3A级景区水平。

   “被动”为“主动” 金融扶贫上求创新

  “多亏国开行贷款支持产业发展项目,使我们的茶叶加工厂规模扩大一倍。”清明前后采茶忙,印江自治县新寨乡新寨村兰香茶叶专业合作社,收购茶青已覆盖到周边的团山、陈家等村。

  合作社负责人说,通过金融扶贫政策,合作社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50万元,用于发展茶叶基地和扩建加工厂,带动能力极大增强。

  扶贫开发,资金是最大的瓶颈。铜仁市积极创新资金筹措渠道,采取“政府搭台、产业唱戏、金融支持、扶贫贴息”的办法,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广泛筹措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先后有石阡、思南、江口、松桃、德江、印江等6个县与国开行合作,产业涉及生态茶、畜牧业、中药材、食用菌、乡村旅游等产业,获授信资金30亿元。去年,国开行给铜仁投放贷款3.04亿元,带动900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

  “以前发展产业以政府主导和以无偿投入为主,群众积极性不高,产业投入见效难。”新寨村村支书陈伦勇称,“通过农户贷款、扶贫贴息的方式,农户自选产业,积极性高涨。”

  铜仁市还探索实施“三权”抵押贷款,让农村沉睡的资源和不动产变成资本和资金。采取“政银农”合作,全市共利用支农再贷款2亿多元投入扶贫开发,撬动金融资本助推扶贫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