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访谈记录被篡改?德媒俄政府各怀鬼胎

15.01.2016  11:40

               

  文|搜狐国际 童彤

  2016年1月5日,俄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受了德国《图片报》的采访。该新闻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德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德国媒体和网友对此展开了热议。

  外国元首接受采访,德国人为何如此大惊小怪?这就要从俄罗斯近几年与欧洲的紧张关系说起。

1
 

  近两年来,欧洲和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争得不可开交。欧盟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使俄罗斯经济受到重创。西方媒体也因此对俄政府口诛笔伐,其中,德国的《图片报》首屈一指。

   普京接受反俄媒体采访 意在改变俄罗斯形象

  1952年,《图片报》在汉堡创刊,如今已成为欧洲发行量最大的图片报刊。该报刊代表德国社会中下层阶级的利益,读者群庞大,对舆论影响深远。长期以来,他们指责普京是残酷剥削者,还经常炮轰其执政水平。如今正值德国深陷难民危机,该报纸对普京进行“友好”的深度访谈,其目的令人生疑。

  反观俄罗斯,总统普京接受采访的用意显而易见。2015年,曾经的合作伙伴土耳其背后捅刀,同宗同源的乌克兰依旧不肯和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要想2016年开创新局面,俄罗斯必须与欧洲搞好关系。所以,明知德国媒体不一定安好心,普京还是接受了采访,希望用个人魅力和外交手段改变欧洲人对俄罗斯的成见。

  然而这一次,普京大大被摆了一道。

   德国记者处处使绊 俄政府被迫删改记录

  1月11、12日,《图片报》和俄罗斯政府分别在网站上发布普京访谈的文字记录稿。双方都将文本分成上下两部分,且几乎同步发布,形成了某种默契。然而,《图片报》版本与俄政府公开的俄语版文本之间的种种差别却引起了媒体的注意。

  《图片报》刊登的访谈记录与俄政府发布的文字在措辞语气上显著不同。德语版的访谈记录中,记者提问题的语气更尖锐,普京的态度也更加强硬;而在俄政府公布的版本中,双方都表现得温和得多。

1
 

  《图片报》发布的文本中,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刚刚度过冷战结束后的第25周年。过去的一年里,世界形势动荡,全球各地都充斥着战乱和经济危机。这些是我们很长时间里都没有经历过的。为什么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会发生如此颠覆性的恶化?”

  刚开场就听到这样尖锐的问题,普京大大一定有些许尴尬,他说:“啊,你真是一开始就问到了关键问题。……”俄政府不愿突出矛盾,着力将德媒表现得更友善。于是,问题被改成:“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俄政府在发布文本前还对记者的一些解释性话语进行了删改。因为德国记者的这些话咄咄逼人,容易让人嗅到不友好的气息。

  1月11日发布的第一部分文本中,记者对于“北约东扩”这样描述:“坦率地说,中东欧国家是自愿加入北约的。它们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

  他还引用普京先前的讲话现场打脸:“2000年时,您曾说过欧洲不会再有新的冲突和对立。而如今冲突事件又卷土重来。”

  记者甚至当面指责俄罗斯不民主:“俄罗斯的政治运作流程与欧洲民主国家是不同的!”“乌克兰东部俄罗斯支持的那些分裂势力……”

  对于这些话,克里姆林宫的人们能做什么呢?只能把它们都统统删掉,假装这一切不曾存在过。

   《图片报》也做修改 不同措辞背后的政治博弈

  俄罗斯政府出于外交政治方面的考虑,对访谈中的许多表述进行了删改。但《图片报》也并非完全理性客观。

  俄语版访谈记录显示,普京回答关于沙特和伊朗冲突的问题时反复重申,俄罗斯对伊朗什叶派教士的死深表遗憾,并表示此举引起了中东地区的动荡和不安。而《图片报》的版本中,普京的表达简单得多:“处决奈米尔是沙特政府犯下的大错。”相比之下,德语文本只着重表现了普京对于沙特的批判。

  谈到科索沃问题时,俄政府官方版本中这样写道:“你们看看美国国务院的信件或者英国代表的报告上都写了什么。……事实上,科索沃独立仅仅是议会的决定,甚至没有进行全民公决。”德国《图片报》发布的文本中则根本没有提及美国国务院信件,相关语句被改成了:“你们可以查阅所有相关资料,其中也有德语记录。”

  对于访谈记录的不同,德媒和俄政府都表现得很平静。《图片报》负责人对此的回复简单有力:“我们不认可俄语版文本,因此不能对其内容负责。”

  而俄罗斯方面没有任何回应,反正普京此次公关目的已经达成。俄德论坛负责人亚历山大·拉尔表示,普京的访谈在德国产生了较大的正面影响。也许它还不足以说服对俄持批判态度的德国人,使他们接纳俄罗斯,但它促使德国社会开始了关于“俄罗斯在欧洲政治中重要性”的大讨论。许多德国人表示,欧洲应与俄罗斯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取得双赢。

  俄罗斯会借此契机与欧洲重修旧好么?事实上,俄罗斯与欧洲也没什么“旧好”可言。

1
 

  二战时期,凯歌高奏的德国军队在寒冷的俄罗斯大地上折戟,德国最终被分区占领,苏联却控制了中东欧。因为有核武器震慑,欧洲各国对苏联敢怒不敢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天真地以为,欧洲国家会敞开胸怀接纳它,帮助俄罗斯走上富强民主的资本主义道路。然而,欧洲各国内心对此却是拒绝的:它们不愿看到俄罗斯崛起,但又忌惮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对俄罗斯敷衍多过真诚。俄罗斯因此受到了深深的伤害,此后它对西方国家粉转路人,双方就形成了“相互忌惮猜疑,但井水不犯河水”的微妙关系。

  据拉尔介绍,普京在访谈中多次引用德国文学经典,还亲自纠正德语翻译。可以说,普京大大为此次公关操碎了心。 但是,双方长期累积的不信任和猜忌,并不是领导人一两次访谈就可以消除的。此次访谈记录的小插曲恰恰体现了俄罗斯与欧洲国家间的“傲慢与偏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