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博会论坛:聚焦智能终端发展 共话移动应用未来

27.05.2015  13:15

聚焦智能终端发展 共话移动应用未来

——贵州贵安智能终端与移动应用高峰论坛扫描

嘉宾们在贵州贵安智能终端与移动应用高峰论坛上进行互动讨论

5月25日,在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开幕前夕,贵州贵安智能终端与移动应用高峰论坛举行。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兴、高通、中国信息中心等学术机构、企业、政府部门的嘉宾,齐聚贵安新区,从“智能终端的发展趋势”、“智能终端的定义、设计和制造”以及“移动应用技术开发”等方面,聚焦智能终端和移动应用,为贵州的发展、为智能终端和移动应用行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传耀、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班程农出席论坛。

■嘉宾观点

医指通”创始人李浩:

移动医疗让智能手环成为家庭医生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完全开放的健康平台,让所有的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终端都能够连接智慧医疗服务。未来,人们买到智能医疗手环,就相当于配备了一个家庭医生。”在贵州贵安智能终端与移动高峰论坛上,谈及“移动互联网+智慧医疗”,未来人与健康如何智能沟通,“医指通”创始人李浩这样描述。

移动医疗被视为21世纪最具爆炸性增长的产业。数据显示,2013年,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仅为23.4亿元。到2016年,这一数据有望达到115亿美元。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各路资金,移动医疗站在了风口上。

移动医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0时代是连接病人与医院的阶段,这个阶段移动医疗以挂号为切口,旨在破解医院看病一号难求的困境;2.0时代注重用户与医生的连接,但专家主力团队难以通过互联网为更多患者服务。”李浩认为,移动医疗的“春天”是在3.0阶段。他说:“这个阶段信息化资源对接完善,就诊会诊流程简化,‘互联网+智慧医疗’模式更加清晰,移动互联网医疗将蓬勃发展。”

中国的移动医疗产业目前正处于1.0和2.0的时代,走向移动医疗的3.0时代,在现实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李浩将其总结为行业的三大痛点:首先,大部分医生主力军没有真正加入移动医疗事业,“连接人与医生”的时代还没有完全到来;其次,由于移动医疗信息不对称,就医烦琐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第三,整个服务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

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就要治愈这些“痛点”。打造分诊、咨询、预约、药品配送全流程的就医服务,形成产业闭环。同时,以移动端支付代替繁琐的就医缴费环节,将商业保险推入移动医疗行业支付段。此外,还将垂直细分产品,病种以“长、粘、重”为主要特征。

更为重要的是,要想更好地推动智慧医疗的发展,实现人与健康的连接,就要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医疗3.0时代。

3.0时代怎么样实现以患者为中心?李浩解释道,这就要做到医院智慧化、医生智能化和移动化。他认为,要通过政策支持,让医生真正“移动”起来,替代患者移动医生不移动的局面。互联网移动医疗平台要提供智能分诊、在线预约、智能导诊、移动支付、电子报告、配药送药、医嘱提醒、健康管理的全流程,在诊前、诊中、诊后三个环节全流程延伸,打造掌上智慧医疗平台,减少患者的候诊时间、通过电子处方实现院外购药。这些措施,能让患者实现看病不难。

在这其中,接入移动支付被视为实现掌上智慧医疗的关键。李浩说:“只有接入移动支付才完全打通了这个环节。

在李浩看来,未来,智慧医疗也离不开健康云的打造。什么是健康云?“就是打造开放式的平台,让所有的智能穿戴企业,智能终端都能够连接智慧医疗服务。以后买了医疗手环就相当于配备了一个家庭医生。

美国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钱堃:

变革互联网的边界

将带来更多机会和收益

目前,中国已经有86%的互联网用户使用的是无线上网,移动无线上网已经进入到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同时,在大量使用移动互联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所用的移动终端的要求和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的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包括下载速度、上网速度等。

一项数据显示,1997年移动用户已经使用第四代通信技术(4G),仅仅一年中国3G/4GLTE已经达到了1亿的用户。

回顾一下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9年互联网的实现,是通过有线的方法把相对固定的PC进行连接,这个过程中大概聚集了10亿用户。2009年之后,互联网接入的方式进入了无线时代,用户规模扩大到30亿。钱堃说:“未来,我们将会实现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能够把任何人和物连接起来,包括我们现在谈到的汽车、具有无线功能的飞行器、智能家庭设备等。

钱堃说,这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现在国内很多厂家都在想办法通过技术创新在这样的时代赢得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带来很多挑战。挑战包括这些方面:一是无线移动网络速率要求越来越高,在2014年全球的数据流量中,4G以上的数据流量是非4G网络流量的10倍,并且这个数据还会增长。另外,2020年预计支付连接的终端数量将达到250亿——500亿部,这对网络带宽会有更高的需求,对安全性也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系统要支持各种各样终端的形态。

我们把刚才讲到的这些需求概括讲就是变革互联网的边界,我们互联网的边界是指各种各样的连接终端加上接入的接点,这是互联网边界的定义。所以在将来变革过程之中我们会对边界的要求有很多的改变、变革,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机会。”钱堃说。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简仁贤:

人工智能应用必须接地气

“《Her》这部电影我感触很深,它是一个感性的机器人的表象。男主角每天通过使用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的‘她’无所不聊,‘她’也为用户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收发邮件、审核文稿,以及情感上的抒发和闲聊。这就是人工智能在情感上的应用。”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简仁贤用对一部电影的感悟,解释什么是人工智能。

简任贤说,我们做人工智能、做很多的聊天机器人都是在理论技术基础上来做,所以使用的频率并不大,被接受程度也不大,移动终端应用因此无法开展。

2014年,微软发展了一个以情感为基础的项目——“微软小冰”,探索人工智能新应用。“人工智能要能够被用户广泛接受,在移动终端上被广泛应用,就必须要接地气,不能是冷冰冰的,就是说它必须了解人类每一天所需要的是什么。”简仁贤说,微软小冰就是以聊天为基础,建立与人类的情感桥梁,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的人工智能,让使用者容易接受。

简仁贤认为,这样的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更高层次的分析和模仿,可以建立更多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进而增加更多的使用者。通过这种方式,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将逐步增长,进而取代其他各种不同的电脑设备在用户心中的使用地位。

贵安成立大数据中心意义很大,如果能够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的软技术,比如说像人工智能、语音交互、图像识别搜索、云与大数据等可以取代人类功能的软体技术来做发展,配合上大数据和云功能,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简仁贤说。

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什么?简仁贤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仅是移动终端,它还可以跨平台。不管使用的机器是大屏幕、中屏幕还是小屏幕,甚至现在所谓的智能手表其实都能够使用得到。任何和人类有某种交互的方式都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比如说语音交互方式可以通过语音,也可以通过文字,这都可以达到效果。通过移动终端的应用,甚至于IOT(物联网),更能够扩散到其他平台上面去。

人工智能到现在其实还在学习阶段,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找出一种方式能够和人类做更接地气的结合,更自然的融合。在情感上、在工作上,或者是在任何的场景都能够让使用者能够信任,这是我们最大的目的。”简仁贤表示,通过信任这一基础,希望以后能够提供更多高智能、更多有用的功能和帮助,让用户不管在移动应用上还是在各个不同的平台上面,使用更方便、更有效率。

香港航空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郭正:

起飞请关机”将成历史

亲爱的旅客朋友们,我们的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请再次确认您的手机处于关闭状态。”每当我们坐飞机的时候,就会听到这样的温馨提示。今后,随着WIFI覆盖国航、南航和东航等国内三大航,这句话很快就会成为历史。

多年来,移动终端和民航是两个格格不入的行业。但香港航空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郭正认为,实际上移动智能终端在航空运行、运输销售系统、机上娱乐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航空运行包括航图、气象、空中交通管理、航班报备,像电子飞行包、广播式导航、HUD(平视显示器)等移动终端,在航空运行中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了。“HUD最早用在战斗机驾驶舱里面的,它为飞行员提供全面的飞机武器装备、航路信息,这个设备从2006年开始进入民用化,它提供的更多是导航服务、起降服务。”郭正说,这种设备实际上是可以做成一个可穿戴设备,也就是眼镜。这个眼镜里面可以提供包括空运、航路信息,包括飞机速度等。飞行人员不用再去看飞行的姿态,一个眼镜就能看到所有的信息。

民航运输领域是另外一个深海。郭正说,今天我们之所以可以通过携程、去哪儿网等终端,代替到民航销售大厅登记购票,就是因为全球分销系统的出现。目前,全球只有4家大型的全球分销系统,两家价格发布体系,他们拥有巨量飞行数据。未来,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分销系统一家独大的局面将有望成为过去。大数据和智能终端将在民航购票方面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我们的互联网公司还可以与航空公司挂钩,帮它做分销系统,这个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除了购票外,机上娱乐是乘客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过去,人们坐飞机没有任何机上活动,跨国际航班虽然提供电影、电视服务,但是这些是和互联网脱节的。未来这种局面将得到缓解,很快互联网就会接入,通过卫星和飞机互联。目前,香港民航已经在美国硅谷投资了一家公司,今年8月份会和亚太地区公司签约,提供高带宽卫星服务。

■观点点击

发展自主可控的

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发展自主可控的

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

能够做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从苹果开始到微软再到谷歌,在这方面,中国和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发展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就是为了解决在这一关键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问题。目前中国单个企业还无力承担起发展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任务,中国企业应吸取“北斗”和“ID”等产业联盟的经验进行产业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组建“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

国产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应采用先进的商业模式,形成自主可控的系统。目前,一款国产自主研发的移动操作系统——“元心”已经亮相。希望“元心”在大家的支持下,超过苹果、谷歌、微软等,拥有更多的用户。

全球智能手机消费

中国占三成有余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调研员吴国纲:

全球智能手机消费

中国占三成有余

中国已成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消费市场,消费比例占全球市场的31.4%。中国既是智能手机制造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国内共生产手机16.3亿部,其中70%为智能手机,连续数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2014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规模达到3.89亿部,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消费市场。移动智能终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交流方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引擎、信息消费的载体、大数据会聚的源泉、产业发展的机遇。

移动办公让万物互联

中兴通讯手机部副总裁谢伟:

移动办公让万物互联

现在很多人处理邮件时不再使用PC端,而是用手机处理,让我们的办公业务从桌面走向了指尖。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终端承担的责任之一,就是让万物互联。

在客户端极致的用户体验中,在以业务为主转变为个性化为主的概念下,在4G快速互联网以及高速处理器和大数据、云计算的语境下,万物互联应运而生。中兴通讯在去年提出了“M—ICT”的概念,这里面有几个含义:第一个是移动信息技术,第二是人与人的交互,第三是人与物的交互,第四是物物交互。也就是说,“M—ICT”属于万物互联范畴,它有几个特征:流量不会增长,生活和工作彼此难分,虚拟和现实合二为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移动金融、移动电商、移动医疗等,共同形成了万亿美金的大市场。

记者 王丹丹 甘良莹/文

记者 王弘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