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是最纯粹的事” ——共和国同龄人亲历贵阳发展之二

03.10.2014  02:3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在三尺讲台耕耘三十多年的彭光渝老师,见证了共和国成立来贵阳教育的大变化,也不断诠释着自己“教书育人是一件最纯粹事情”的信念。

9月30日下午四点半,我们在清华中学教职工楼见到了该校的退休语文教师彭光渝。一进屋,就听见彭光渝的手机响个不停。“一定是我那帮学生又在微信群里聊天。”彭光渝是个“潮人”,在她的微信里,有一个名为“欢乐谷”的群,里面的48个人都是她早先在贵州永安电机厂子弟学校教书时的学生。

我学的是车工,1968年在永安电机厂上班,因为偶然的机遇成为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彭光渝说,1971年开始,她在贵州永安电机厂子弟学校教授语文,一干就是11年。

彭光渝回忆说,最开始,学校的教室少,一张桌子挤三个学生,教学工具只有粉笔,卷子都是自己刻,然后油印,生物和化学连最基本的实验都做不了。当时,“一个班三十多人,学生经常下地劳动,作为班主任,我尽量劝学生多听课多做作业。

1984年,彭光渝转到花溪平桥中学教书。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许多学生还要承担家里的部分农活,家长不重视,导致学生辍学率很高。“为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老师每个学期开学前都要家访,给家长做工作。”彭光渝回忆说,最远的一次,她曾走十几公里路去陈亮村,走进十多个学生家,耐心劝说家长,最后大部分学生都回来继续上学,有些家长为表示感谢,给彭光渝送来了玉米和瓜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教学条件好了很多,实验室、科研室都建好了,教师经常参加省市各类学校的教研活动,通过示范课、公开课,学习怎么讲课使学生更好消化知识,学校的教学管理也不断规范。”彭光渝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让她感到贵阳教育正在不断升级。“家长想办法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也充满干劲,在提高教学水平上下功夫,学生自主学习也不断增强。”彭光渝说道。

1995年,彭光渝班上的一个艺术生想提前参加中专考试,在学生备考的半年里,每天下午放学后,彭光渝都免费给学生补一个小时语文。“学生就是我的孩子,从没想过要什么报酬。”彭光渝说,这个学生最终顺利考取艺术类中专的琵琶班。

彭光渝自2005年从清华中学退休后,仍一如既往关注着贵阳教育事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进步除了体现硬件的不断升级上,更体现在对教育、对孩子、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上。”彭光渝说,我市实施“教育立市”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将会让贵阳的明天更美好。

本报记者 罗海兰 金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