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到最需户 扶到关键点 贵州 决战贫困

13.11.2015  17:43

 

        丹寨县扬武镇洋浪村,修葺一新的苗族新式吊脚楼里,杨隆义很兴奋:“9月里儿子娶了邻镇女孩,给老杨家长了口气。从前我们穷,外地女孩都绕开走,别说嫁过来。

  聊起自家变化,老杨滔滔不绝:“过去路不好,种水稻只够吃。现在路修通,政府引导种蔬菜,去年我就赚了3万多。

  作为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十二五”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贵州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2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到18%;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472元提高到2014年的6146元,年均增长15.3%。

  成绩显著,但另一方面,以2020年年底为时间节点倒推,留给贵州全面脱贫的时间只有1800多天,平均每年要减贫100多万人,时限越来越近、时间越来越紧。

  “扶贫开发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贵州能否与全国同步小康的政治问题。把历史留下的贫困‘负资产’变为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的新贵州,既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对社会的庄严承诺。”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表示,面对倒计时,贵州要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一天也不耽误,一刻也不懈怠,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攻坚战。

 

  建档立卡——

  摸清“真贫”之人,摸透“真贫”之因,施以“真扶”之策,明确“真扶”之责

  “李生发,家有3口人,2014年家庭人均纯收入1989元,有5亩旱地……希望种植马铃薯;缺技术,缺发展资金”,翻开“精准扶贫工作手册”,毕节市大方县金星村麻窝组建档立卡户李生发家的情况一目了然。

  如今在贵州,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份这样的“档案”。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过去的扶贫,瞄准对象不够精准,针对性不够强,一定程度上存在“漫灌”,比较粗放低效。精准脱贫就要精准帮扶:帮,要帮到最需要的人;扶,要扶到最关键的点上。

  建档立卡、贫困识别是精准扶贫最基础的工作,没有源头的精准,后续所有工作将无的放矢。

  国家贫困线标准只是一个数字,但广大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组成,收入的统计无法像城市人口通过工资标准衡量,如何“识别”?

  贵州多方探索。“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大方县通过看贫困对象住房条件及其生活环境、耕地拥有及收成情况和生产生活条件、劳动力的强弱和掌握生产技能情况等估算贫困程度。

  丹寨县则是采取排除法。为防止贫困户识别过程中出现优亲厚友现象,严格按照“九不评”和“三不列”为政策依据,以“六优先”为监督标准,对现有贫困户进行核实识别。所谓“九不评”,就是把家里有稳定收入、有人员担任公职等经济基础较好的9类农户排除在外;“三不列”则是将没有劳动能力、家庭成员有残疾等3类农户不列入精准扶贫对象,而是通过民政兜底;“六优先”则是将发展愿望积极、因病因灾返贫的农户列为优先扶贫对象。对符合扶贫条件的群众坚决纳入扶贫人群,对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坚决清理出队伍。兴仁镇党委书记康忠俊介绍,过去3个月内,全镇共清理出536户不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户。

  在关岭县扶贫办主任彭志坚看来,贫困户识别工作不仅要到村到户,关键还要到心,“不仅仅要了解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还需要了解他们贫困的原因,以及他们会做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然后制定具体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说到底,就是要用心沟通,真心帮扶。

  自今年6月起,贵州组织全省领导干部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干部进村入户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实现对全省9000个贫困村、所有贫困户全覆盖。

 

  创新措施——

  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到村到户的辩证关系,提高扶贫开发精准度

  当前精准扶贫最大的困难在哪里?答案是: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链接的关系。

  关岭县副县长金开虎回忆过去的扶贫工作:直接把钱、生产资料、物资交付到贫困户手中,“是做到了到村到户,可最后的结果是养羊不见羊,种树不见树。农民把生产资料卖了钱,割点肉吃了,打点酒喝了,用完后继续贫困。

  一家一户,看是到位了,却形不成产业,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农民要致富,产业是核心。一家一户小打小闹,没有产业,形不成规模,带动不了区域经济发展,也无法抵御市场风险。

  关岭县普利乡月霞村的山坡荒地,这个季节依然绿草如茵。“大家都在种草养牛嘛。”村民王金刚笑着说。

  王金刚和妻子今年3月从关岭县鸿龙种植养殖公司领了20头能繁母牛,今后6年内,他可以将每年出生的牛犊育肥后以保底价卖给鸿龙公司。“以前想养牛,没有二三十万元,成不了规模,赚不了钱,现在我修牛圈花了11万元,扶贫项目补助了8万,公司免费提供母牛,每头育肥小牛除了卖牛的钱,公司还补贴500元。畜牧局免费给牧草种子和肥料,自己可以种草养牛。”王金刚对这个模式很看好,“现在已经有了4头小牛,种了40亩牧草,如果顺利,3年左右应该就能有不错的收益了。

  月霞村目前已有21户村民参与到“公司+农户”的模式,肉牛存栏已发展至2000头。

  丹寨县兴仁镇城江村,葡萄种植大户蒙兴平正谋划着如何带领周边的群众致富,问起他如此积极的原因,蒙兴平说:“我只要带领一户贫困户脱贫,就可以享受贷款3万元政府贴息的好政策,当然要多带几户。

  不是没有质疑之声,产业旺了,会不会存在“垒大户”,扶贫资金被少数人使用?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这一思路没有错,关键是处理好利益共享机制,让产业真正能带动贫困农户。在这方面,贵州各地作了许多尝试。

  关岭县关索街道落叶村蔬菜基地育苗中心建于2014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30万元,建设规模1万平方米。中心引进了青岛和合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村民免费把种子拿到中心育苗,政府按育苗株数给公司补贴,“我们一年扶持的资金在150万元左右,却能带动农民提质增效1000多万元,1年就能收回成本。”受此激励,没有流转土地给大户,激发户户都种植蔬菜,人人受惠。

  自今年投入使用以来,育苗中心已经培育番茄、辣椒等各种优质蔬菜苗2400多万株,打造供港澳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1.5万亩,辐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发展。

  “十二五”以来,贵州累计投入产业化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6.5亿元,实现总产值813亿元,实施到村项目4万多个,特色生态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全省形成了“东油西薯、南药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扶贫产业格局。

 

  构建“”扶贫格局——

  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动员一切力量参与扶贫

  山水奇绝、森林茂密、气候宜人,多个景点组合成山水林花交相辉映的“风景套餐”,大方县油杉河景区,今年国庆期间游客爆棚。“我家每天至少10桌,生意火爆得很。”仙宇人家农家乐老板何华贵说。

  “过去我们守着好东西过苦日子,路不通没办法,风景再美,人进不来。”当地人回忆,之前要想从这村子走到乡里,步行需要4小时,全是泥巴路。为让这片多年处于原生态的美景走出深闺,  圆当地群众致富梦,大方县下决心先把路修通。2012年底,路通了,改变随之而来。“没有这条路,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现在是天天盼周末,日日盼黄金周。

  “扶贫不是单打独斗,也不仅仅是扶贫部门的事,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一起完成。”这句话在关岭县板贵乡也有深刻体现。

  板贵乡处于北盘江低热河谷地带,全乡发展火龙果种植,气候很适宜,但就是常年缺水,用村民的话说,“守着北盘江,却只能望水兴叹”。为解决村民种植火龙果的需要,水利部门在山上专门修建了小山塘、小水窖,以缓解用水困难。

  补齐短板,突破瓶颈,贵州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截至2014年,共建设通村油路6万公里,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村通公路。路通让“山里货”走出大山变成“紧俏货”。更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安排1500亿元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和小康寨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动员一切力量参与扶贫,贵州正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

  10月18日,贵州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大会,正式出台“1+10”配套文件,明确“党委主体、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五个关键,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和就业、生态移民、教育扶贫、医疗健康扶贫、财政金融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社会力量包干扶贫、特困地区特困群体扶贫、党建扶贫等十项精准扶贫行动,  吹响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决战决胜扶贫脱贫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