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电,离幸福更近了

11.01.2016  15:03

近日,记者再次踏访水城县玉舍镇大田村,实地感受到了这个小山村因电而变的脱贫步伐。

  2009年,大田村成功通电,成为六盘水市最后一个通电村。当时,记者到现场采访报道。

  这次记者再度走进大田村老营组,正好是冬至。这一天,冬日的暖阳洒在每个人身上,阴冷了一个多星期的天气终于开始回暖。

  沿着早已硬化的通村路驰骋,记者禁不住地把视线放在了车窗外,一座座独栋小楼矗立在路两侧,记忆中那些破旧不堪的老瓦房早已不见了踪迹。

  40岁的高幺贵是上世纪90年代从威宁嫁过来的媳妇,2009年10月5日当天,她就是村里组织的欢迎队伍中的一员。“全村的村民身着盛大节日才穿的彝族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尽管6年过去了,当时的盛况还牢牢记在她的脑海中。

  谈起通电后的变化,高幺贵的第一句话竟然是电视终于能看了。原来,2006年高幺贵家买了一台21英寸的电视机,原本准备好好在乡亲面前炫耀下,却因为不通电,一台崭新的电视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这事情也一度成为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随着电的接通,高幺贵也不再盯着自家的“一亩二分地”,而是购买了一台冰柜,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小卖部。“夏天的时候,冻啤酒和雪糕好卖得很。”她笑着告诉记者

  有了电,做上了小本买卖。高幺贵家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在她的带领下,记者爬上了她家的小二楼。电磁炉、电饭煲、大冰箱、饮水机、功放机……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曾经被乡亲们当做笑话的21英寸电视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台48英寸的长虹液晶电视。遥控器一按,热播的动画片《熊出没》立即吸引住了小孩们的目光。

  如今的大田村,已经再没有当年点煤油灯的景象,就连烧煤的都很少,各式各样的电器已经进入了家家户户,电气化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已然成为生活的常态。

  通电给大田村还带来了什么变化?“观念”。作为土生土长的大田村人,村主任陈明启对通电以来的感受很深刻,“电通了,信息就通了,村里人的脑筋也想通了。

  如今的大田村,年轻人更愿意外出务工,挣钱见世面。没有出去的,也不再“坐吃山空”,而是主动搞些特色种植养殖,依托没有任何污染的自然环境打造“绿色产品”。记者在采访时就碰到村干部正领着群众平整土地,准备搞一个大型的养鸡场。

  生活的幸福指数评价有很多,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标准。可在玉舍供电所副所长朱少达眼中,大田村的幸福指数就是伴随着变压器变化而变化的——最开始通电时,在大田村老营组只安装了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过了两年,50千伏安的变压器被换成了100千伏安的。今年,大田村的电又不够用了,供电所正在谋划再单独增加一台100千伏安变压器。

  “用电负荷越来越大,说明大田村离幸福更近了!”朱少达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