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念,才有担当 ——“邹碧华现象”启示之一

26.02.2015  05:02

邹碧华的离世,引起涟漪无数。数百篇追忆文章,数十万人网上发帖缅怀; 送别那天众多素不相识的人赶来;一位法官感叹“这世间真有楷模,让我辈有所皈依”;一些人开始重新思索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人称之为“邹碧华现象”。

邹碧华的感召力来自何处?人们的心弦因何被拨动?答案众多,其中之一就是他作为当代改革者的形象。邹碧华用其一生诠释了担当精神的时代意义。

改革走到今天,“险滩”、“硬骨头”已成常态。身处一线的改革者,往往比别人面临更多险阻,也更直接面对利益的诱惑。名利面前、得失关口、毁誉之间、利害相权,如何取舍、怎样选择,最是考验品质,也最能看出担当。唯有敢于担当,才不会在面对改革难题时,忧谗畏讥、左右逢源、裹足不前。做事情是先看到自己,还是先看到人民;是先看到职位,还是先看到事业;是先看到困难,还是先看到意义,这些都丈量着我们与邹碧华之间的距离。

先看到自己,还是先看到人民,衡量的是利益抉择时的担当。很多人认为,邹碧华是“超人”。面对“硬骨头”,他不退反进,表现出强大的自信。这背后固然有其常年付出的积累,但是更少不了理想信念的支撑。有些贪官在落马前,也是“战功卓越”,能力很强。但是,在种种利益诱惑面前,他们忘却了“初心”,将个人利益摆在人民利益之前,于是,能力成了贪腐的助力,最终走向歧途。

先看到职位,还是先看到事业,衡量的是面对毁誉时的担当。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得罪人、吃力不讨好,这些不易,邹碧华并不是没有看到,他曾用“一点一点往前拱”来形容推动改革的艰辛。但是,看明白后,他却选择了继续前行,“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 下转◆7版 (上接第1版)谁不爱美誉,但是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过于追求一时之“官声”,过度在意一己之“口碑”,那么在关键时刻、节骨眼上就会不敢担当,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与改革者划清界限,只做“执行者”,甚至成为改革“投机者”。

先看到困难,还是先看到意义,衡量的是坚守信念时的担当。改革不是闲庭信步,尤其是“深水区”改革,前行路上难免会碰上激流险滩,遭遇惊涛骇浪。看到困难,是“绕道走”、一味抱怨,还是逆风破浪、“偏向虎山行”,关键在于内心的真诚信仰。相信自己做的是有意义的事,那么所有的困难都会成为一种砥砺,就会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就会有“不离不弃、风雨同舟”的自觉。

邹碧华是时代楷模,也是上海的骄傲。他是上海法院司法改革的主要“操盘手”,在其身后却赢得了“跨界”的缅怀与追思。这是人们向改革者的致敬,也寄托了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强烈期盼。上海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需要更多像邹碧华这样的改革者,不抱怨、不观望、不在小我里盘算,将自己的人生融入这个伟大时代,标注通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