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13.07.2016  15:36

——以生态农村的理念打造贵州美丽乡村

核心提示:   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十二五”期间,  省农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  以生态农村的理念打造贵州美丽乡村,注重人居环境改造、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传统村落,留住乡愁,不断丰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内涵。 5年共投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亿元,整合其他各项目资金32.78亿元,创建了276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让乡村与城镇、自然与人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水声巫峡里,山色夜郎西。”在高山流水间,在田园溪水畔,一个个美丽村寨如雨后春笋般屹立黔中大地。置身这里,你会看到,田野阡陌交错、山坡牛羊遍地;你会听到牧笛悠扬,侗歌婉转;你还会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浓浓乡愁。

贵州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我省新农村建设遵循“以人为本、道法自然”,以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个个“生态美、环境优、民风淳、精神爽、文化靓”的美丽乡村就像是一颗颗珍珠镶嵌在贵州的大山间,美丽而多彩。

顺应天时,巧借地利,促进人和。近年来,省农委以生态农村的理念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了贵州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的步伐。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围绕“富、学、乐、美”四在农家建设,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村寨布局和人口规模、功能定位、发展方向,推动乡村规划与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园区规划、旅游景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相互衔接,形成了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系列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的乡村规划体系。

                          安顺市西秀区浪塘村农民文化活动广场

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发展生态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快385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优势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接二连三”;以实现良种集中繁育、设施农业展示、科技集成创新及休闲体验功能为重点,推广应用智能温室、喷滴灌、畜禽标准化圈舍以及渔业健康养殖等配套装备设施,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及农产品预冷、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综合利用率。

同时,以园区为平台,随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加速推进,逐步建成了一批园产城景旅互动、山水林田路寨配套、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园区建设,农业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以美丽乡村为依托,突出农事体验、文明传承、科普教育、养老养生、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等功能,农业园区所在乡村涌现出了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休闲功能配套、适度规模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差异配置的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目的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至5月,园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726.14万人,实现收入39.22亿元。

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建设生态人居。示范点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原则,大力开展村组道路和串户路的硬化、庭院硬化、农户“三改”、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公共厕所修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和太阳能路灯的安装。不搞大拆大建,善做山和水的文章,保护和尊重村庄文化遗产,保持农民群众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保护农业和生产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湿地、水源地、生态用地,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青岩镇龙井村热情好客的布依族村民

随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观,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提高。目前,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已有19360个创建点,覆盖10890个村,2.6万个自然村寨,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60.5%,受益群众达1800多万人。

开展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环境。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沼气集中供气为主要建设内容,大力开展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试点。采取无能耗生物处理技术和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污水进行有效治理,实现了治污和景观营造的融合;同时建设沼气集中供气工程,通过对当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村有机垃圾的收集和利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为群众生活提供清洁能源。

如今,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促进了乡风文明,成就生态文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部分村庄在基础条件得以改善的同时,“讲文明、树新风”蔚然成风。农民追求新生活的热情不断激发,通过外出学习、各种培训等,培育了自我,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美德示范户等活动,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互帮互助、邻里和谐、家庭和睦、自我提升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