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走进村村寨寨,眼见贵州农村处处都是一派丰收景象:有的粮食满仓,有的瓜果飘香,有的游人如织——

16.10.2015  13:09
  【记者说】国庆长假,走进村村寨寨,眼见贵州农村处处都是一派丰收景象:有的粮食满仓,有的瓜果飘香,有的游人如织……

  尽管都是丰收,乡亲们一比却发现收入还是有较大差距,乡村旅游和发展果蔬等新兴产业的收入明显高于传统农业收入,走合作化道路发展规模农业的收入高于单家独户小生产的收入。

  思南县邵家桥镇渔溪沟村本来是个传统村寨,但他们抓住思南县在当地建设县城新区、教育园区、工业园区的契机,引领村民转变发展观念,走上了土地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村庄变集镇的“三变”新路,农民收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大清沟组73户村民立足本村资源集体入股、合作经营、共负盈亏,促进一产跨越三产,走出了一条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农村发展新路。

  “地还是那片地,种地的人还是那些人,但农民观念变了,发展的方向变了,财路自然就通了。”渔溪沟村支书陈建强这样总结该村的变化。

  思路变,财路通,所以“三农”发展关键是要转变农民思路。

  转变农民思路,必须整体提升农民素质,消除几千年不变的小农意识,相关部门要组织好农民培训,让农民经常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信息,让农民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要强化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鼓励农民有组织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规模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提升农业效益。要培养更多的农村新兴产业领头人、经纪人,引进外地企业、能人领着农民干。

  观念变了,财路自然就通,农民的土地效益自然会成倍提升,我们的小康路就会越迈越快、越迈越顺!



思南渔溪沟村走上“三变”新路—— 土地变股金 村民变股民 村庄变集镇

  本报记者 朱邪 通讯员 陈时安

  “每天工资80元,年终还有土地入股分红。”10月2日,思南县邵家桥镇渔溪沟村蜜柚基地,村民陈常兵很满意现今的生活。

  走进村子,只见宽阔的街道、独具民族特色的一排排新房,以及村里的超市、运动场……

  这个昔日的传统村寨能变成今天的现代小集镇,关键是该村抓住了思南县在当地建设县城新区、教育园区、工业园区的契机,引领村民转变发展观念,走上了土地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村庄变集镇的“三变”新路。

  原来的渔溪沟村人均耕地不足0.6亩,人多地少迫使500多名青壮年外出务工养家,留守村里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本来不多的土地也被撂荒不少。

  “渔溪沟紧邻新城区、工业园区、教育园区,再走传统老路搞不出名堂,定会被人耻笑。”村支书陈建强说。

  经村民大会投票表决,渔溪沟成立村合作经济联社,创办红丰果蔬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规模种植350亩蜜柚,每年每亩可分红1000元以上,闲置多年的土地如今有了效益。

  “三区”建设需要大量建材,去年,村两委组织村组干部、返乡农民筹资40万元办起了沙砖厂。

  当年盈利21.6万元,投资人和村集体各占一半。

  为了带动更多村民入股增收,今年又组织村民筹资80万元扩建砖厂,解决26个村民就近就业,年利润可望达50万元。

  “村民各自为政,肯定无力接下这些工程,就会错失机遇。”村主任杨再明说,同时,他们又分两期组织村民筹资475万元成立建军建筑建材有限公司,吸纳50名村民成为建材工人。

  村民陈安维说,只要有意愿共同发展的村民都可成为村级实体的股民,收入日益稳定。去年,渔溪沟村人均纯收入7800元,较2012年增了两倍,今年可望达9000元。

  昔日的渔溪沟,房屋破烂不堪,没有一条像样的人行便道。如今,腰包渐鼓的乡亲开始着手打造美丽家园。

  经村民大会讨论,该村编制了《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得到全部村民赞同。

  由于新村建设要占用108户的60多亩地,需拆迁12户住房,这些村民均表态无条件支持。

  村支两委把新村平整的屋基以每平方米625元的成本价卖给农户,争取国家项目扶持农户建房。目前,已有50多户告别破烂危房,搬进了漂亮新居。

  “三变”正让渔溪沟村成为思南新城区美丽的后花园。



资本聚集让遵义县乡村旅游飞速发展—— 绿水青山“淌金流银” 美丽乡村“招财进宝

  本报记者 余昌旭

  “大手笔投入乡村旅游在遵义县不是新鲜事,资本聚集让乡村旅游飞速发展,这种发展态势又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旅游产业,看,今年国庆游客多火爆!”10月5日,在遵义县三岔镇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博览园,面对潮水般的人流,该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分管旅游的副局长肖建榜骄傲地说。

  仅2014年,全县重点旅游项目投入就达15亿元以上,资本的注入让遵义县绿水青山“淌金流银”,美丽乡村“招财进宝”。

  三岔镇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博览园是由台湾今日景艺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的,占地2000亩,以台湾蝴蝶兰栽培为核心,集生产、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作为遵义县招商引资的重要项目,建成后,可以带动850人在园内务工,目前已解决近200人就业。

  紧临此地的龙坪万亩玫瑰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规划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玫瑰文化、现代城镇化建设四个板块,预计投资数十亿进行打造,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百姓种植玫瑰3万亩,打造玫瑰小镇、花海龙坪。项目建成后每年将解决至少8000人就业,实现年利税5000万元以上。

  在乌江镇,专门售卖乌江豆腐鱼的有73家。“辣妹子”食府老板吴大丽说,店面仅装修就花了400多万元,一个月营业额有70万元左右,平均每天能接待100多人。

  “乌江水上人家”是一艘停放在乌江上的大型游船,老板刘立强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建起大型锦鲤养殖观赏基地,兼顾餐饮,每年观赏鱼的销售产值达400多万元。

  “山潮水潮不如人潮。”重庆好地方国际旅行社市场部部长李明春说,遵义县乡村旅游吸引了重庆游客,今年仅该旅行社组织到遵义县的游客就逾万人。

  商家瞄准遵义县旅游大手笔投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看中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

  平正乡红星村村民罗天友采取引资建房的形式,引入重庆客人30余万元,建起了楼房提供给重庆游客避暑,成为“泥腿子”成功引资的风云人物。

  “眼下,国际蓝莓控股有限公司正在和我们协商,打算把价值3000多万元的数辆房车投放在平正。”罗天友说道。

  据悉,今年1至6月,遵义县游客达到239万人次,旅游收入16.43亿元。



湄潭金花村大清沟“接二连三”奔小康—— 坡坡农家乐 户户是股东 家家都分红

本报记者 罗石香  通讯员 彭仕江 何世飞  

  “这几天黄金周,生意火爆,最多的一天营业额1.7万余元。”10月7日,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大清沟开办农家乐的小伙子徐勇,对于每天的收入表示很满意。

  毕业于贵州大学的徐勇,一直梦想着自己创业,苦于出路有限。

  从今年5月份开始运营的乡村农家乐,让他和他的家人看到了希望,也让他一家从10余亩茶园中走了出来。

  如何从传统的一产中走出来,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和茶产业发展现状,走连接二产,重点发展三产的路子,盘活农村资源?

  大清沟73户村民自主走出了一条村民集体入股投资、共同合作经营、共负盈亏的合作发展之路。

  “第一个月分了800多元,其中资源股57元,10000元的原始股金分了660元,土地流转金除外的二次分红110元。”村民徐学书一笔笔算起了账。

  虽然金额不大,但它是第一个月刚开始试运营的第一笔红利,有着丰厚经商阅历的徐学书明白,这只是他收入中很小的一部分。

  听到村子全民入股大搞乡村旅游,村民徐学良敏锐地看到了发展前景。

  他加入了合作社,把自家剩余的房屋、闲置土地等资源交给合作社作为资源股,现金入股10000元作为原始股,把临近村子中心区域的4亩茶园流转给合作社经营,自己从合作社里反租出了一块地开起了一个露天咖啡厅和休闲吧。    

  “别小看我的露天休闲吧,最多的一天卖了1200多元,”徐学良说,周末来的人多,从7月份运营以来,每个周末能卖800元左右的,平时人少一些,但也有400到500元左右。

  在大清沟,一栋栋漂亮整洁的房屋不是别墅、胜似别墅,错落有致展现在翠色欲流的茶园间,73户人家的住房外墙被涂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云雾缭绕的彩色房屋就像人间仙境,被大家叫作“七彩部落”。

  该组274人拥生态茶园600余亩,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320元。

  这里是湄潭第一批农业产业化转型、因茶致富的代表,提前步入小康社会的典型。

  而今,一片片茶园绿了山头,富了农家,美了乡村。

  如今,夯实了农业基础的和产业基础的大清沟人向城里人“出售农业风景和清新的空气”,充分享受改革红利,绿水青山正变为金山银山。

  “我们家的住房共有两层,我把二楼交给了合作社来经营,每个月都能赚到钱。”村民周小英说,把空置的房子都打扫出来,按照统一的标准弄成了乡村旅店,上个周几乎住满了,每间房间128元。

  和周小英家一样,大清沟的几十户人家都住着这样的黔北民居。

  如今,他们的二楼空置的房间都挂上了诸如“茗香居”、“望月楼”、“乡村客栈”等的字样,整个大清沟组俨然一座大型生态乡村宾馆。

  大清沟组利用村里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合作社平台,采用“三统一”,即统一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模式,发动群众以资源和资金入股组建了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公司,采用入股的方式,发动群众抱团开发乡村旅游。

  他们通过“合作社+公司”模式,建立了“村民主体、股份合作、公司运作、利益共享、政府扶持”的运行机制,发动群众组建了金花村大清沟乡村旅游合作社及湄潭县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组所有闲置资源属于合作社,个人则从合作社里将资源反租倒包过来经营。

  全组73户村民以黔北民居、生态茶园、有机稻田等生产生活资源入生态资源股,其中46户人家还以每户1万元入现金股,借助该地的自然生态优势,抱团开发乡村旅游。

  公司按照“1432”的分红模式,将旅游开发公司运营获得利润的10%,用于73户人家以生态环境入股的分红,40%用于46户出资人家分红,30%用于合作社及旅游开发公司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20%上交村旅游开发公司作为全村旅游发展基金。

  “这是我们的一个尝试,通过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升级新农村,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将多年积淀下来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七彩部落的打造是一块试验田,下一步,我们将试点经验逐步推开,不断夯实旅游要素,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打造乡村特色,让家园变成景区,让村民变股民,由一产直接过渡到三产,真正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湄潭湄江镇党委书记龙卫东说。



  【新闻背景】近年来,贵州省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打造100个省级综合示范村,建成一批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魅力独特的宜居宜业宜游乡村,让美丽乡村处处可见、争相斗艳。

  同时,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软硬结合、内外兼修,把吃、住、行、游、娱、购等各种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好、建设好、运营好,真正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贵州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促进特色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抢抓国家批准我省实施宽带乡村示范工程机遇,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

  着力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深度开发森林徒步、河谷漂流等体验性旅游活动,提供溪畔垂钓、农事感知等旅游产品,培育采摘篱园、特色民宿等旅游业态,满足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需求,推动“乡村度假”向“乡村生活”转变,让绿水青山给乡村农民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