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哲学学院院士杨国荣教授应邀主讲我校鱼梁讲会第二十一讲

17.04.2018  12:52

2018年4月11日上午,我校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仁文厅座无虚席,国际哲学学院院士、著名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应邀主讲鱼梁讲会第二十一讲。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何为儒学?——儒学的内核及其多重向度》。参加讲会的有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的全体研究员,我校学报编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校办等部门的老师和其他高校的老师、校外慕名而来的多位国学爱好者,以及知行国学社和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讲会由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院长赵平略教授主持。

杨教授以严密的逻辑论述了儒学自身的真实形态,回答了何为儒学的问题。在讲座中,杨教授首先以明晰的问题意识对当下“儒学再度成为显学”这一社会-学术现象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对儒学的思考包含两个基本向度:一、对以往儒学的解释;二、对未来儒学的建构;二者并不是截然分离的。当下诸多的儒学形态体现了学者对儒学侧重的不同思考,但儒学的侧重和儒学的多向度展开是不同的。接着,杨教授从儒学史的广阔视域重点论述了儒学的内核——仁与礼。他认为仁与礼的交融体现了儒学的本来形态,也是儒学区别于道、墨、法、佛等学术形态之所在。随后,杨教授从精神世界、社会领域、天人之际三个方面论述了儒学展开的多重向度。杨教授认为,儒学在精神世界层面体现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仁与礼的统一展开为宗教性维度、伦理维度和综合性的精神世界三个维度;儒学在社会领域层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与礼的统一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是:一、成就什么和如何成就?二、做什么和如何做?前者是德性伦理的基本问题,后者则属于规范伦理的范畴,二者的统一构成了儒学主导性趋向;儒学在天人之际的层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仁与礼的统一以“”为特点,凸显了天道与人道的关联,而以人道的引申为特点。仁民爱物体现了人对世界的责任意识和关切意识。杨教授认为仅有以仁与礼为内核,而没有多向度的展开的儒学是空洞的,而仅有多向度的展,而缺乏内核的儒学是没有灵魂的。

杨教授的精彩演讲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在大家的心中产生共鸣,多名老师与杨教授交流和讨论了心得体会。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副院长陆永胜教授向杨教授请教了关于儒学的仁-礼内核与“”的关系问题。杨教授认为,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等综合性的历史背景下,儒学都以其一以贯之的内核,从不同方面、向度,因不同哲学家的个性而做出不同的反应。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南豪峰老师则就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如何与现代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找到结合点向杨教授请教。杨教授认为我们要避免以西释中和以中释中这两种极端和懒惰的做法,而要花工夫让中国哲学变得可以用现代的方式(不论国人还是外国人)来理解。杨教授的解答让大家受益匪浅。会后,大家一起与杨教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