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昆中:把芦笙“舞”到极致

18.08.2015  16:01
  说起杨昆中,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但提起纳雍县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人们就不会陌生。他就是纳雍县滚山珠艺术团的领队,一个把苗族芦笙文化“舞”到极致的苗家汉子。

  民族运动会:展示、创新民族文化

  在这次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杨昆中带来了两个节目,一个是《苗族芦笙竞技舞‘子咯夫’》,另一个是《苗族芦笙舞‘给拖裹’》。

  “我们就是要通过民族运动会这样一个全国的平台把贵州的文化推介给外界。”他的话语铿锵有力。

  杨昆中介绍,《苗族芦笙竞技舞‘子咯夫’》取材于苗族的祭祀活动,苗族在老人去世1周年或3周年的祭日这天,要举行对亡灵的祭祀,把亡灵留在人间的遗物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寄送给他。

  “我们的芦笙舞是对抗赛,不是事先设计好输赢,而是现场发挥,吹着芦笙在簸箕边上边舞边对抗,相互踢、蹬,受伤是常有的事。”杨昆中说,这就是苗族芦笙舞的技巧和魅力所在。他说,要把一些面临失传的少数民族文化挖掘、整理、发展、创新,并通过全国民族运动会的平台推向世界。

  传承芦笙文化:一家齐“上阵”

  “我们一家人都从事苗族芦笙舞的表演,包括我的爱人祝英和女儿杨延蓉,此外,还有我的叔叔、侄儿、侄女等。”说到这次参全国民族运动会,杨昆中自豪地说。

  杨昆中的家庭是芦笙艺术之家,他是土生土长的苗家汉子,对苗族的文化感受颇深。爱人祝英从小就是跳芦笙舞的,还到过加拿大去演出。女儿也是耳濡目染,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芦笙舞演员。

  回想起与爱人相识的过程,杨昆中一脸的甜蜜。祝英小时候就喜欢跳芦笙舞,经常到外面演出,曾参加云南昆明举办的全国第五届民族运动会。

  杨昆中师范毕业后就到祝英的村子里当教师,一天,祝英演出回来刚好在村里相遇,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就相恋了。这对酷爱芦笙艺术的“夫妻档”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人生历程。

  “传承民族文化只有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面对民族文化的消失,杨昆中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2004年7月,杨昆中的“滚山珠”艺术培训班正式开班。

  就这样,他开始了传承民族文化之旅。他充分利用县里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契机,在学校开设芦笙艺术课程。

  随后,他们参加了省内外的一些比赛和演出并获得了好成绩:2005年,他们参加了全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2006年,他们参加了全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07年和2009年,他们参加了两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并分别获得了银瀑奖;2010年,他带着苗族芦笙舞“给拖裹”参加了在山西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获得了“山花奖”。在2011年的全国第九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他们的节目获得了一等奖。

  只为传承,不走商演

  “我们主要是承担政府安排的演出,不走商业化道路。”杨昆中说。

  面对商业化的社会,如何把握文化展示与商业演出的界限,杨昆中有自己的想法。

  虽然他们夫妻两的每月的工资不高,爱人祝英一年才有一万多块钱,但为了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没有报酬也要做下去,这是他的信念。

  还好,有政府部门的支持,为学员们解决了住宿费、水电费和读书的费用。

  艺术团每年向苗族村寨招收有文化基础的学生,统一住宿,统一管理。如今,滚山珠艺术团已有60多人,学员中有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学生,放学后大家就在一起学习芦笙艺术。

  “我们将通过挖掘、整理苗族地区的芦笙文化,并以舞台的形式加以传承和展现,把芦笙‘舞’到极致”。杨昆中说。

  他希望培育出来的学生将来考上专业的艺术学校,经过5到10年的发展,苗族的“滚山珠”艺术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