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扶贫应双剑合璧才能得实效

27.10.2016  20:40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全面打响,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要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一项硬性指标。数据显示,林业扶贫工作自开展以来,一年比一年更见成效,这预示着林业扶贫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且在稳健前行。


  记者注意到,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国家林业局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帮扶力度,注重林业脱贫实效。贫困地区积极配合,共同打响这场攻坚战。同时因林业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在扶贫中会产生独特的影响力,更是激起农民脱贫热情。


  以贵州省为例,贵州山多地少,全省丘陵、山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2.5%,全省人均林地面积为3.46亩,解决贫困问题、生态问题、脱贫问题难度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省情,独特的林情,决定了林业在贵州扶贫攻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贵州扶贫开发的潜力在山上,林业发展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靠山吃山致富,这是近年来贵州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缩影。


  贵州贫困群众充分挖掘自身的林地资源,积极抢抓机遇,借力扶贫项目大力发展经济,结合实际情况发展产业,为群众寻求了一条产业致富的路子,有效助推和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当地贫困群众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大山虽然挡住了出路,但他们没有一味等待政策的帮扶;相反的,他们借助国家林业的扶贫政策发展当地产业,构建绿色银行,为贫困户带来脱贫的希望,为贵州带来了财气。


  但有些地方就只是一味地等待政府的输血政策,抢着争当贫困户,坐等国家的帮扶,懒惰心理滋长。长此以往,当这种现象成为一种常态的话,国家再多的资金政策帮扶,对他们来说也只会打很大的折扣。解决了一时的穷苦,但之后长久的问题呢?像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也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终究治不了根。


  记者认为,扶贫先扶志,人无志不立。政府的引导帮扶固然很重要,但在政府的引导帮助之下也需要人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停留在“输血”的期待上,要开拓创新,充分利用本地的林地资源,去打造“造血”工程。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外界的帮扶是重要的推力,而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内生动力。只有二者双剑合璧才能凝聚合力、求得实效,拿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