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恋歌   

07.07.2015  11:09
  读者朋友,您也许还记得本报一版报道过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高石坎林场护林员的故事吧?是的,我们这期讲述的是他们的故事,这次笔者跟随他们巡山种树护林,用新的视角再深入挖掘记录他们的感人事迹。

  护林员们一生清贫如洗,坚守高石坎造绿、守绿、护绿的事迹经过媒体的报道后,他们的故事感动了社会各界。7月2日,中央文明办举办的“中国好人榜”入选名单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中,这群护林队员荣登6月份“中国好人榜”。

  从1966年开办林场至今,坚守下来的6名护林员中,最大的86岁,最小已52岁,少则坚守26年,多则坚守50年。他们以青山、绿树、星辰为伴。昔日光秃秃的山顶,经过他们艰辛和无私付出,演变成如今纵横方圆12000亩的地方,成为一片碧绿苍翠的林海。

  共和国土地上的这一抹绿色,梵净山脚下的这一片人工林海,凝聚着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心血。这群普通的护林员用自己的坚守,谱写着贵州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颂歌。



  杜鹃啼鸣时节,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的高石坎林场层林尽染,一株株映山红怒放在绿意涌动的九岭十八塆,点缀着这片绿色的海洋。

  高石坎的绿,是这里的护林员们经年累月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染成。全国优秀村级护林员、印江自治县木黄镇高石坎林场场长吴正春,从16岁踏进高石坎,就栖居于林场的旧木屋里,整整42年从未离开。如今,58岁的他依旧穿行在高石坎林场的沟沟坎坎,含辛茹苦植绿、守绿、护绿,用脚印丈量着、诠释着护林员长期扎根大山追寻生命的意义。

  怀着一种敬意,笔者走近吴正春,聆听杜鹃花开的声音——

   

苦与乐

  植树造林苦,巡山护林也苦;凝视青山绿水乐,静听阵阵林涛更乐



  瘦弱、个头不高、说话直,这是人们印象中的吴正春。42年前,他在建厂公社专业队打杂,喂猪、修山塘、建农田,从不偷奸耍滑,被挑选参加高石坎林场植树造林,由此结缘高石坎的九岭十八塆,从懵懂的山村少年锤炼成钢,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手、全国村级优秀护林员、贵州省绿化奖章等多项殊荣。

  过去,高石坎林场只靠一条羊肠小道链接外界,工人们喂猪、养牛、烤酒,自食其力在荒山野岭一点点播种绿色的希望。

  吃的是什么?玉米面、红薯、野菜,常是饥肠辘辘。

  住的是什么?茅草、树皮搭建的工棚,多是风餐露宿。

  干的是什么?开荒、整地、挑水、植树等,时常起早贪黑。

  当年,共产党员、老场长周宏权担心上山干活累坏了吴正春,遂安排他在食堂煮饭。这活计也不轻松,合理搭配粮食、满足工人生活用水、分配好饭菜等。16岁的吴正春很是犯难:粗细粮食搭配不好有断炊之虞;生活用水量大挑水满足不了大伙会闹意见;饭菜分配必须均衡否则工人发脾气。每天还没见亮色就得起床挑水、生火、煮饭、炒菜,忙忙碌碌准备好一日三餐,把这一切安顿好了,他才能端起饭碗填肚子。

  开始,从没干过炊事的吴正春手忙脚乱仍难免有差池。倔强的他从不抱怨,老场长周宏权也像慈父般时时温暖着他。一年后,他加入植树造林队伍,成为名副其实的林场工人。

  5月4日,笔者采访夜宿高石坎林场。凌晨4时许,朦朦胧胧中听到场部看家护院的几只狗狂吠不止。天亮后笔者走出木屋,瞥见正在地里转悠的场长吴正春,才听他说昨夜野猪糟蹋了护林员种的洋芋。

  正是洋芋发育成长的最佳时节,场部房舍周围几片地种的洋芋长势蛮好,却在夜深人静时被野猪侵害,一片狼藉。

  在吴正春看来,野猪偷食庄稼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护林员多年的付出把不毛之地的高石坎绿化成林木丰茂的林海,绝迹了的野山羊、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重新出现在山里;忧的是护林员种的洋芋、玉米等庄稼常遭野猪偷食,影响了护林员的收入。这些野生动物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不能猎杀,护林员们只有采取在地里搭稻草人、挂塑料布、围栅栏等土办法阻止,尽量减少损失。在吴正春眼里,高石坎的一草一木和野生动物都是有灵性的,护林员务必兢兢业业保护。没有了森林,野生动物就失去了家园;保护好森林,就等于保护了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家园。

  42年坚守,吴正春发誓“以场为家”,与林场1.2万亩树林为伴,换来了一片青山,一泓绿水,一座金山!如今,每天巡山走进林荫深处,他最喜欢一边摩挲粗壮挺拔的树干,一边静听阵阵林涛追忆似水年华,只感觉心底充实,心情豁然开朗。

  

远与近

  人在,树在;树在,人在!故园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5月5日清早8时,笔者匆匆洗漱用餐后,随护林员吴正春、田儒强、吴正文去巡山护林。

  正常的巡山最迟都在清早6时,这次是为了将就笔者而破例。阴雨绵绵,山路滑湿,路边不时还有老蛇光顾,笔者走得小心翼翼。护林员前面一人、后面两人把笔者夹在队伍中间,视为重点保护对象。

  树林中原本没有路,护林员长年累月巡山踩踏,便形成了这些蜿蜒曲折的小路。据了解,每个护林员每天至少得徒步10公里,足迹遍布高石坎的沟沟坎坎,摔伤撞伤更是不计其数。最后坚守下来的8名护林员中,最长的坚持了50年,最短的也有26年。50年徒步巡山,相当于徒步绕地球5圈,26年相当于徒步绕地球2圈有余。常年风里来、雨里去,徒步于湿气厚重的深山老林中,喝山泉、躺湿地、用餐无规律,护林员们都患上了风湿、胃溃疡等职业病。

  感受巡山,护林员在笔者心底,永远是最可亲、可爱、可敬的人——与树为伍,幕天席地;与林相伴,披星戴月;久居大山深处,“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没有顽强的信念作支撑,是趟不过高石坎的沟沟坎坎的! 

  假如说,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的开荒造林是一场幕天席地的剧目,那么,全国土地承包到户后林场工人的工作重心从植树造林转向巡山护林,则是一场十年的“拉锯战”。

  土地承包到户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村民脱离集体的桎梏,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修建房舍、新造家具、生活燃料等,亟须大量木料。于是,方圆数十里的村民或三五成群,或单兵作战,手持刀斧直奔高石坎林场。此时,留守的28名职工大多因任务重、报酬差、生活苦等原由相继离开,只有场长周宏权、副场长吴正春等8人坚守下来。每天,村民四处出击,伺机盗伐林木……8名护林员不得不全天候对付随时不期而遇的盗伐者,挑战生理、心理、能力与智慧的极限,用生命捍卫一草一木。

  因为护林,吴正春放弃了外出打工挣钱,多年入不敷出。年老体衰的老母直到去世也没能得到他的侍奉,成绩优良的女儿因家贫只能辍学打工,吴正春自己也染上了风湿、胃溃疡等疾病。

  有一次,吴正春在巡山护林途中,与一盗伐者不期而遇,他快速追上去。忽然,从林荫深处飞来一根树木击中脚踝,他顿时昏迷过去,幸好妻子闻讯赶来把他背回场部,卧床治疗了20多天。而今,每逢气候变化,他的脚伤仍隐隐发痛,走路一拐一拐的。

  吴正春老家就在毗邻林场的木盆村,村民们低头不见抬头见,有的还是亲戚。42年来,村民来林场做客,吴正春热情招待。可谁要是乱动一草一木,他就与谁急。这样一来,相处了几辈人的亲缘断了,形同陌路。

  有一年,一个国家干部未经批准砍伐林场林木,吴正春闻讯赶去制止,那人见状威胁说要解聘他。老吴不为所动,挺身挡在林木前面:“领导,你硬要砍伐树木的话,就从我身上趟过来!”现场的空气瞬间凝固,那人被他这一举动降服,不得不怒气冲冲地离开。

  为了这个林场,吴正春不仅付出了自己的所有,还在26年前林场人手不足时动员三弟吴正文上山护林,弟媳、侄女也跟着上了山。母亲去世后,吴正春把父亲接到场部颐养天年。兄弟俩经常陪老父聊天、喝酒、散步,精心侍奉弥补亏欠,竭尽为人子之责,直至老父病逝林场。

  如今,长女吴洪敏、次子吴高林相继在广东深圳安家落户。山隔水阻,全家一年难得团聚,儿女反复劝吴正春夫妇前去享福,他总是婉言谢绝。每每接到孩子们的电话,老吴便感觉子女就在身边,满脸洋溢着笑意:“我在山上习惯了,不惯大城市的空气和饭菜呢!不要担心我们,有林木作伴,我就高兴啦!



穷与富

  穷,个人账面没一分积蓄!富,是因为拥有青山绿水、梦想和精气神

  

  谈起老场长周宏权,高石坎的护林员众口一词:“好人呐!

  在言语木讷的护林员眼中,“好人”是最好、最高、最给力的评价。具体怎么好,长期协助老场长工作的现任场长吴正春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他说老场长年纪大了,出去巡山爬坡上坎时,要别人帮着推其臀部才能走过去。即便如此,老场长仍坚持到生病卧床才不得不离开奉献了45年的林场。他去世后,家人按风俗把他的遗物付之一炬。笔者用百度检索了半天,也没能找到关于老场长的片言只语。

  但老场长仿佛存活于人们的口碑中。“生不砍林场一棵树,死不占林场一块地。”享年89岁的老场长安葬于老家木盆村,他的坟头指向他魂牵梦绕的林场,终日牵挂的是他的树林、他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妻子……“好人周宏权”,是乡亲们用口碑为他浇筑的一座无字丰碑。

  从老场长立下“以场为家”的规矩,到他的妻子罗运仙“选择了,就坚持一辈子”的职业情怀,再到吴正春等护林员“树在,人在;人在,树在”的无声誓言……这一切,都被郁郁葱葱的高石坎大森林所见证着,铭记着。

  有老场长的榜样力量,吴正春坚守林场42年无怨无悔。42年苦苦守护,执着追逐绿色之梦,他上不能做个好儿子为父母提供更多的陪伴时间更多的物质帮助;中不能做个好丈夫为妻子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反而把她引上山苦累了大半辈子;下不能做个好父亲,以至于品学兼优的女儿读到初中便辍学,打工挣钱供弟弟读到大学毕业。

  当年,进出林场仅靠缠绕山间的羊场小道,小孩读书求学存在诸多不便,吴正春只好把孩子送回老家读书。9岁的姐姐负责照料7岁的弟弟,相扶相携读到初中。现在,姐弟俩都在深圳安居乐业。弟弟吴高林在企业上班,弟媳是名警察。姐姐吴洪敏与丈夫经营装潢,生意兴隆。每当聊起家事,吴正春与妻子李传奎总是直言亏欠儿女太多,假如当年有钱供女儿读书,也许她会拥有更高更好的发展平台,人生也就更精彩。由于家里长期入不敷出,儿子、女儿结婚没拿得出分毫。全家省吃俭用还清3万多元的陈年老账,到现在没有一分积蓄。

  好在吴家姐弟还算幸运,迈过沟沟坎坎走出崇山峻岭,落脚于繁华的都市拥有一份舒适的日子。儿子吴高林是全体护林员第二代人中唯一的大学生,其余子女如同星星散落各地打工为生。今年春节,吴正春安排好工作,第一次随儿女驱车千里去了深圳,女儿、女婿、外孙,儿子、儿媳、孙子,每天轮流围绕他转,让他尽享天伦之乐。10多天后,吴正春执意要回高石坎,回到他魂牵梦绕的林木之中。离别前夜,儿子特意与父亲同睡一张床,父子俩拉开话闸聊到次日天明,儿子才恋恋不舍含泪把父亲送上归乡的客车,吴正春见状也流泪安慰儿子:“山里空气好,我习惯了,你们不要担心嘛!

  一年前,吴高林特制作了4本影集,其中有姐姐家、自己家的生活照,外甥、儿子的成长照,还制作了录有两家日常生活的光碟送给父母。每到夜深人静,吴正春就喜欢翻看摩挲放置于床头的影集,静静地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

  ……

  眼下的高石坎林场,因当地政府正在拓宽加固前几年修通的乡村公路,汽车可直抵场部,人们出入高石坎比往昔方便多了。

  2008年的南方雪凝灾害,导致多家林场林木受损。后来管理部门批准林场清理枯枝败叶,有的就借此悄悄砍伐林木出售。当时也有商贩跑到高石坎找吴正春,想用同样方式采购木材,并暗示对其个人有好处,被吴正春断然拒绝。

  最近,来高石坎林场的人逐渐多了,看见护林员生活清苦,建议他们立足现有条件发展林下养鸡。这个想法触动了吴正春,他答应先小规模开展林下养鸡,之后再种植果蔬、养鱼、开办农家乐,力争在有生之年为护林员探索条增收路子,为永保这片青山绿水的后来人提供借鉴。

  这几年,从环梵净山旅游公路环线凤仪段连接高石坎林场的公路已开通,目前正在拓宽加固。架设了国网电、自来水的林场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公路开通后常有人开车闯入高石坎,悄悄找到吴正春购买木材:“你们是坐在金山银山受苦受穷,随便暗自出售点林木,就是红彤彤的钞票嘛!”吴正春仍坚持原则不为所动,令对方失望而归。

  “林木是国家的,不能乱砍滥伐!”吴正春视之为底线,面对各种诱惑他始终固守原则:“林木就像我的子女有了感情,怎么能随便砍掉哦?

  现在健在的6名护林员中,有2人每月有500元左右工资,4人靠低保金维持生计。微薄的报酬、耕种土地、采集野生蘑菇,这是全体护林员生存的主要来源。护林员早已习惯了清苦、寂寞、枯燥的山居岁月,以最低的生活标准维系生存,却以痴心的坚守呵护这片青山绿水。

  据有关部门测算,高石坎林场林木直接经济价值达3亿元左右,并呈现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示范效应等多重效应。

  吴正春和他带领的护林员,因高石坎焕然一新的蜕变而追梦不止;高石坎,因吴正春们默默无闻的付出而绿色绵延……

            图片摄影 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