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转化研究与基础研究同等重要

15.03.2015  06:25

原标题:转化研究与基础研究同等重要

一项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要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到底需要多久?

对这个问题,两会期间,我作为全国政协民进界别的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基础研究要见效益,需要时间。这个时间要多久?一辈子够不够?有多少基础科学研究者能保证在去世前,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给老百姓、给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此,我建议实行倒推考核机制:一位基础科学研究者,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国家可以一直养着你,为你提供科研经费;退休时,考察你的成果有多少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如果没有,那好,退休后国家仅提供基本养老金。如此,有多少人愿意立这个军令状?

3月10日上午,在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我听到一位委员代表科技界发言,举了一个例子,用来阐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20世纪20年代,英国气象学家沃森·瓦特在利用无线电波探测大气电离层的基础研究中,偶然发现可用此对暴风雨甚至飞机进行定位。到30年代,他以此为基础成功研制出雷达试验装置。1938年,英国利用他的原创,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防空雷达网。随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靠这项技术,在抗击纳粹德国的轮番空袭中,每次都能赢得20分钟宝贵的预警时间,使其900架战机以逸待劳,成功抵挡了德军2600余架飞机的进攻,为英国在关键战役的获胜立下大功。

我觉得这个例子特别好,因为它不仅说明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更说明了转化研究的重要。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英国的这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设备用了10年,到可以用于战争用了18年。其中,从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到研制出雷达试验装置的过程就是转化研究。

这个过程非常关键,但却很少有人关注,因为大多数人潜意识里认为,有了原始发现就自然会有这台可以使用的装置。殊不知成果转化从不是天上掉馅饼,科学发现离应用看上去一步之遥,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要想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需要大量的实用性技术作为支撑,而研发这些关键核心技术的艰辛绝不少于原始发现本身。因此,转化研究的含金量一点都不逊色于基础研究,但这一点却被普遍地忽略了。

我的研究领域——蛋白质化学,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我深切体会到,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事实上,基础研究多年来也一直是社会和国家的宠儿。尽管大家都不否认科学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众,但转化研究很长时间以来确实被忽视了。恕我直言,我们的政府有时是被某些专家、学者“绑架”了,评估一个科研项目,政府听专家、学者的,为科研项目埋了单,但谁来为政府的投入埋单呢?有的科学家发了无数文章,也有很多专利,那我问他,你的文章、你的专利为国家做出了哪些实实在在的贡献,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实实在在的效益?如果没有,这些文章、专利又有什么用?”

然而在我国,年轻学者要评职称,要晋升,主要靠论文,专利甚至都不算。举个例子:可口可乐的配方流传了一个多世纪,配方掌握者没有申请专利,更没有发表文章,研制者既不是教授或院士,也没得过诺贝尔奖,但是他这个汽水配方在全世界创造了多少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事实是,直到如今都没有人破解这个配方,连模仿成功的都没有。

在我看来,科研有两条腿,一条是基础研究,一条是转化研究。两条腿都健全,才能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因此,应该将转化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因为它是科研成果转变成现实生产力的接力跑中最后的一棒,能够实实在在地造福国计民生。可是,我国的年轻科学家们却大多倾向走基础研究之路,为什么?很简单,基础研究可以写文章,可以申请专利,这些都是当前职称评定要求的“硬货”;而转化研究一旦涉及核心技术,可能就既不能申请专利,更不能写文章。在这样的考核评价体系下,年轻人要评职称、要晋级,谁还愿意做转化研究?

再看:我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但如今我国医药市场上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药物95%以上来自外企。我国科学家完成这项基础研究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我们的基础研究成果却还没有转化成国家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现状确实让人忧虑。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我想该是我们这些多年领受国家资助的科研机构为国出力、为政府分忧的时候了,也该是国家检阅这个方队的时候了!我认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各高校、各科研机构等很可能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的一个新的有力抓手。建议国家对所有科研机构中的可转化成果进行摸排、评估、筛选和扶持,制定和建立顺畅的转化机制,使优秀的科研成果不再沉睡,尽快转变成生产力。

(作者系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中央“千人计划专家”,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