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雨靴院士”与和政的油菜情缘

05.08.2015  10:32

傅廷栋院士讲解油菜生长情况。记者 齐兴福

傅廷栋,我国油菜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曾与袁隆平、李登海等科学家一起荣获“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称号。

一个偶然的机会,傅廷栋与和政这片土地结缘,开启了长达17年的油菜“情缘”,并在我国油菜科研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他不论刮风下雨,总会出现在田间地头,人们送他一个雅号——“雨靴院士”。

近日,77岁的傅廷栋又一次来到了和政……

小院里来了“大人物

在和政县三合镇石虎家村,有一栋外表陈旧的临街小楼院。与周围的农家小院相比,这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前几天,因为一位老人的到来,这个小院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这位老人便是我国油菜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

傅廷栋生于1938年,是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教授,在国际油菜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1991年,他在加拿大获得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章。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意大利)农业科学奖。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印度MRPC第一次向国外学者颁发的“油菜研究终身成果奖”。2014年,傅廷栋与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等科学家一起,荣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称号。

油菜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油菜平均每公顷产菜子500公斤至525公斤,不到发达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当时,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都在探索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虽然发现了几种不同的细胞质不育类型,但无法直接应用于生产。

为了寻找新的不育系,1970年至1972年,傅廷栋和他的同事在华中农业大学的油菜试验田里,找遍了已开花的数十万个单株油菜。1972年3月20日,傅廷栋首次发现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就是这个发现,揭开了国际“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的序幕。

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被认为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逐渐被传播到世界各油菜生产国。国际杂交油菜应用的第一个十年(1985年至1994年),中、加、澳、印、丹麦等国审定了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其中13个是利用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由此,傅廷栋被国际油菜界认为是“世界杂交油菜学科带头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油菜单产增加了4至5倍,总产增加十多倍。目前,国产菜子油约占国产食用植物油的50%。这其中,傅廷栋和他的团队先后主持育成的“华杂3号”“华杂4号”“华协1号”“华油杂62号”等10余个双低油菜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与和政的不解之缘

如此“重量级”的一位科学家,为什么会来到和政县?他与和政有着怎样的情缘?

原来,和政县三合镇石虎家村的这处小院落,是华中农业大学油菜西北研究基地。1998年至今的17年中,傅廷栋几乎每年都要来这里开展双低杂交油菜的夏季繁育研究工作。

对于科学家来说,时间比生命更重要。1998年前,傅廷栋的双低杂交油菜繁育研究多在湖北武汉进行。每年10月下种,来年5月收获,一年一季,耗时很长。

如果能找一个夏季繁育的油菜研究基地,每年5、6月间播种,9月底收获,10月份又能回到湖北进行冬播,一年两季,那该多好啊!”傅廷栋想到了甘肃。

1997年左右,他委托了一位甘肃籍的同学,帮忙寻找这样一块理想之地。

海拔2000米左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1998年5月,当这位同学将傅廷栋带到和政县时,他一眼就看上了这块地方。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在三合镇石虎家村开辟了50亩油菜试验基地。

第一年,由于没有合适的办公场所,傅廷栋和团队的几位教授住进了附近的一家招待所,其他的学生借住在村民家里。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们与街头的一家小餐馆达成协议,每人每天交纳10元的伙食费,“管饱就好”。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镇上的邮政所腾出了现在的这处小院落,他们终于有了“立身之所”。

傅廷栋一直有个朴素的信念:要让科研造福农民。

在和政,傅廷栋和他的团队先后引进了数十个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杂交油菜组合,经过数年的观察筛选,选育出了适合高寒阴湿及二阴地区种植的双低杂交油菜华协1号,2001年,该品种通过了全国品种审定,并被农业部推荐为重点推广的优质油菜品种。此后,又育成“华油杂61号”“华油杂63号”等适应西北种植的油菜杂交种。

近水楼台先得月。和政县的一些农业企业紧紧依托华中农业大学的这块科研基地,采用制种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双低杂交油菜产业,收益颇丰。如今,和政县油菜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

在我省,双低杂交油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甘肃华协生物科技公司依托华中农业大学这一平台,不但将“华油杂62号”等品种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种植,还推广到了俄罗斯、蒙古共和国等国际市场。

在和政科研期间,我省一些农牧区饲料短缺的现象引起了傅廷栋的关注。他开始琢磨能否在油菜上想点办法。

经过充分的调研,他向我省的农业部门提出了“麦后复种饲料油菜”试验的建议:7月麦收后播种油菜,生长70天至80天,亩产油菜青饲料达3000公斤,这相当于30亩草原牧场的产草量,可供2头羊吃一年。

经过实践,傅廷栋选育的“饲油1号”目前在我省以及新疆、青海、西藏、黑龙江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此举,不但可以解决饲料不足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有显著作用。

2005年5月,临夏州委、州政府授予傅廷栋“和政县荣誉居民”。同时,当地政府向他奖励了2万元人民币。而傅廷栋却来到了距离基地不远的三合镇小学,资助了20名刚刚入学的贫困家庭小学生,每位学生每年救助160元,直到读完小学为止。

跟农民爷爷一样的科学家

今年7月28日,记者走进华中农业大学油菜西北研究基地的时候,傅廷栋正带着他的团队在试验田里忙碌。

身穿白色的工作长衫,脚上是一双深筒雨靴,头戴一顶草帽,手里拿着笔和本子。灰白的鬓角,满脸的皱纹,身后是一片绚烂的油菜花——乍一看,眼前这位老人就是一位慈祥和蔼的农民爷爷。

这就是傅廷栋院士。”身边的研究人员介绍。研究人员风趣地说,这身打扮是傅廷栋工作时的“标配”,被华中农业大学总结为“傅氏六件套”:草帽、挎包、深筒雨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

此前,傅廷栋每次来和政,少则一周,多则半月。这些日子,无论日晒雨淋,人们总能看到一位穿着雨靴的老人,穿梭在油菜地里。时间长了,人们送他了一个雅号——“雨靴院士”。

此行,是傅廷栋17年来第16次来到和政。刚到和政那天,77岁高龄的他就穿起了“六件套”,走进了油菜地。

油菜开花的时候雨多,穿着沾满泥土、五六斤重的胶鞋,一干就是一天。我们年轻人都吃不消,何况老人家。”在科研基地工作的华中农业大学的一位博士说,傅廷栋院士尽管年事渐高,但思维敏捷,思路清晰。一提起油菜,许多数据、编号记得一清二楚,“一到油菜田里眼睛就亮了”。

小院的一楼有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子,这是傅廷栋和老伴在和政的住所。下地回来,他的“六件套”就放置在这里。这些物件上,都写着一个“”字。每年临走时,傅廷栋都要把身上的这套行头洗干净,明年来了再用。而今年他脚上穿的这双雨靴,已经陪伴他在和政度过了第三个夏天。

傅廷栋一生与油菜花相伴。对于自己在油菜科研事业上不断取得的突破,他的回答朴素而淡然:“下田多了,你就会有所发现。

油菜吐芳华,千里尽金黄”。在我省油菜广泛种植的背后,其中就有傅廷栋院士和同事们研发的多个新品种,更有“雨靴院士”在和政这片土地上的心血与结晶。

而放眼全国,中国的油菜科学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全国平均单产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