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合理就业观 实现高质量就业

11.06.2016  22:28

    多年前,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毕业后去卖猪肉的话题,曾引发一场全社会大讨论。数年后,当另一位北大才子陈生进入养猪行业创下超10亿元的年销售额时,人们关注的焦点早已不再是大学生该不该当“杀猪佬”,而是如何当好一个“杀猪佬”。从60后、70后的追求“稳定”到80后、90后的崇尚“个性”,两代人就业观呈现出的不同特征,折射出青年人价值观与成才观的新变化。

    这样的变化基于就业环境的变化。步入2016年,来自北京某211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张林阳感受到了不小的就业压力。受经济下行、化解过剩产能等因素影响,张林阳所学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对口岗位在一线城市需求明显不足。不过,小张也没心慌,当他避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把视线放到全国,选择到矿业资源丰富的西藏、新疆等基层地区时,发现自己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小张坚持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干的,在哪里都会发光。

    类似小张这样的观念变化每天都在发生,这一系列变化与一系列就业政策的引导有直接关系。“回家乡作贡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如今,到基层岗位去书写人生,正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今年,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实施第三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在大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从地方反馈的信息来看,近年来,“三支一扶”计划的报考规模持续扩大,报考人员的学历水平也越来越高。今年仅安徽一省报名“三支一扶”的大学生就接近3万人,比去年增加了近5000人。

    面对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更加复杂的情况,很多毕业生像张林阳一样,调整了自己的就业选择,不再热衷于眼下薪酬、国企和大城市。就业区域性流动增强,投身基层岗位人数增多,就业形式更加多元,求职观更加理性务实,这些特征体现出高校毕业生愈加明确的自我认知和多元化的择业观。

    创业为大学生追求人生理想带来另一种可能。今年夏天,曾经给李克强总理写信的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应届硕士毕业生毕滢最终选择了创业。他一手创立的公司围绕创客教育研发、创客空间建设、创客项目孵化等,致力于将学生半成品的创业项目向商业化转化。他希望自己能为更多有志于创业的学弟学妹们提供创就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