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桃花源村:竹艺编织秀出幸福生活

26.05.2016  21:19

    新华网贵阳5月26日电(通讯员 胡伟)走进梵净山山脚的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桃花源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万亩竹海。谈到竹,当地群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十年前,桃花源村交通闭塞,村子里的群众极少外出务工,主要经济来源就靠传统竹编维持生计。

    近年来,依托梵净山环线公路、杭瑞高速、冷孟连线的贯通,来桃花源村的游客络绎不绝,各项产业风声水起,该村的特色竹编艺术品通过游客畅销全国各地。

    在桃花村的竹编艺术专业合作社,竹篮、竹椅、竹床、竹席等立体竹编、平面竹编共100余种艺术品琳琅满目,客户不时打进电话订购产品。加工房内,游客现场观赏一件件竹艺品在工匠们灵巧的手间应运而生。

    现年50岁的杨昌国是该合作社从事竹编最长的蔑匠,据了解,他从10岁起就从父亲那儿拿过篾刀,从事竹编已经40年了。“划蔑、刮清、破竹、编织……”经过杨昌国一双灵巧的双手多道工序后,游客在买到自己心仪的艺术品的同时还能亲眼目睹一件件精美的竹艺品的制作过程。

    “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杨昌国说,工艺品讲求一个细腻,要想编出一件理想的作品,必须精心设计与细致打磨。游客需要什么竹艺品,杨昌国总能按客户的需求现场编织出来,让客户满意而归。

    据合作社负责人杨毅说,十年前,由于桃花源村交通不便,村里人很少外出务工,竹席、背兜、竹篮等传统编织是村里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那时,村子里男女老少都会竹编,孩子们通过耳闻目染,8、9岁开始就能编简单的竹艺产品了。近年来,随着杭瑞高速、梵环路、冷孟连线的贯通,来桃花源村的游客络绎不绝,该村也抓住这一大好时机,为群众出谋划策,把一些有技术有想法的村民召集起来,发挥各自的特长,发展产业与乡村旅游,把一些传统的技艺通过走出去再培训发扬光大,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现年29岁的大学生杨毅是桃花源竹编艺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县镇党委政府与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大学毕业的杨毅回到家乡带领该村有技术的杨昌国、张万兵等村民去四川成都深造竹编技艺的学习。在创业期间,缺少资金,驻村工作组为其资助了2万元的启动资金,并为其资助了3万元的学习培训费。经过政府与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与引导,杨毅的桃源竹编公司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村支书杨和介绍,来桃花源村的游客都要去杨毅的竹艺公司欣赏竹编技艺,大多看了都要挑几件回去作为收藏,其产品供不应求,订单络绎不绝,年收入在200余万元,带动该村100余户群众从事竹编技艺工作。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