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县残联探索建立“残疾人证”智能化身份认证和“依卡服务”新模式

26.01.2017  17:14

      为加快建立残疾人事业大数据,推动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县残联于4月份启动探索建立“残疾人证”智能化身份认证和“依卡服务”新模式(以下简称“一卡通”)调研。“互联网+”残疾人服务平台,其平台内容包括残疾人基本情况、需求状况、受助状况、辅助器具供应状况、社会服务(乘坐公交车、旅游等社会服务)等内容,并将新形势下的残疾人同步小康建设与精准扶贫、残疾人电子商务、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残疾人康复服务融入。4月29日,我单位下发了《关于开展凤冈县探索建立“残疾人证”智能化认证和“依卡服务”新模式座谈会的通知》,各乡镇于5月3日至5月10日开展座谈,经组织“两项课题”调研领导小组赴各乡镇座谈、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残疾人基本情况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县残疾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为7.7%,有各类残疾人30651人。其中,视力残疾4154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3.6%;听力残疾人8893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9%;言语残疾人590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9%;肢体残疾人8548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7.9%;智力残疾人1716人,占残疾人总数的5.6%;精神残疾人2362人,占残疾人总数的7.7%;多重残疾人4388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4.3%。0-14岁的1428人,占残疾人总数的4.6%;15-59岁的12882人,占残疾人总数的42%;60岁以上的16341人,占残疾人总数的53.3%。男女性别比为106:100。目前已核发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有17126人。其中视力残疾2229人、听力残疾2419人、言语残疾205人、肢体残疾10387人、智力残疾566人、精神残疾674人、多重残疾646人。
      二、“一卡通”平台建立的意义
      残疾人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在医疗卫生、教育就学、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康复服务、辅助器具、养护照料、无障碍设施、权益维护等方面有较为迫切的需求,除了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残疾人权益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同时,一卡通平台的建立是一项扶残助残措施,有利于各项惠残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了解、更新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及需求状况。
      三、“一卡通”平台建立的存在问题
      残疾人口分布广、落实难。我县共有残疾人30651人,其中持证残疾人17126人,大部分残疾人生活在农村且家庭较为贫困、受教育程度偏低,“一卡通”在很多乡村不能实现其价值,惠残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如乘坐公交车、旅游等社会服务。
      惠残政策不完善、执行难。“一卡通”涉及内容广,数据多。需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健全扶残助残制度。同时,需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形成合力,积极动员,广泛参与。
      平台信息涉及多、收集难。“一卡通”平台内容包括残疾人基本情况、需求状况、受助状况、辅助器具供应状况、社会服务(乘坐公交车、旅游等社会服务)等内容,并将新形势下的残疾人同步小康建设与精准扶贫、残疾人电子商务、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残疾人康复服务融入。但无系统平台,需自行研发系统,加之收集信息难度大、涉及部门较多,存在系统维护、管理难。
      专项资金需求大、筹集难。系统平台需研发、各项惠残扶残落实需资金。我县地方财政较为紧张,上级无专项资金匹配,且我县残疾人口多,需求大,故导致此项工作实施难度大。
      四、建议意见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残疾人民生。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十三五”时期,必须补上残疾人事业的短板。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通过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相结合,使残疾人普遍享有基本住房、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康复,真正做到生活有保障,居家有照料、出行更方便。
      健全惠残政策,改善残疾人生活。以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突出政府责任,确保残疾人公平享有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通过普惠与特惠相结合,不断完善扶残惠残政策,为残疾人就业增收和融合发展创造便利化条件和友好型环境。
      提升服残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进一步扩大残疾人组织覆盖面,提升县域残疾人组织治理能力,加大残联干部的培养、交流和使用力度,提升残联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代表、服务、管理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