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深化“三大主题”推动改革发展

22.07.2014  18:43

 

三棋落”满盘活

——毕节试验区深化“三大主题”推动改革发展

 
        春去夏来,乌蒙山昂首挺拔,试验区热火朝天。毕节市布下的深化“三大主题”改革发展棋局,弈到了“三棋落”、“满盘活”的后发赶超时期。所谓“三棋”,喻指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
        26年前,毕节试验区成立。毕节开始以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破解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的探索实践,引领社会经济改革发展。
开发扶贫“三四同举
奋力“拔穷根”走进“富民路
        对于任何一项改革,既要有壮士断腕”的敢作敢当,更要有“妙手慧心”的善作善成。毕节开发扶贫的改革,更是如此。
        时间倒回26年前,毕节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要求,“立跨越之志,聚攻坚之力,摘贫困之帽”,探索出了三条新路子和四种新模式的“三四同举”新思路,开创了开发扶贫新局面。
        三条新路子即整县推进、集团帮扶、政银企合作;四种模式即参与扶贫模式、“能人返乡创业”模式、产业化扶贫的“赫章模式”、“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大方扶贫模式。
        芒种时节,笔者走进大方县星宿乡松树村,群山披翠,空气清新,“两个硬化”、生态文明家园让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没想到这辈子茅草房会变成新民居,没想到全家人会住上新房子,没想到在政府的扶持下自己养了鹅喂上牛,没想到通过增收过上好日子。”在松树村深山组顾怀举家的院坝里交谈时,他说出了一连串“没想到”。
        通过开发扶贫,星宿乡逐渐形成了“产业推动、政策扶持、社会救助、智力帮扶、异地搬迁”多轮驱动发展格局。2013年,全乡减少贫困人口83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73元,增幅在大方县34个乡镇中排名第一。
        过去,黔西县新仁乡化屋基村,山岭光秃,房屋矮陋,人口增长居高不下,森林覆盖率极低的小渔村,在“死亡地带”手扒岩的阻隔下,“交通靠走,通信靠吼。
        在“三大主题”指引下,在民建中央及社会各界大力帮扶下,试验区逐步探索出一条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兴旅游促开发扶贫的非农产业扶贫开发发展道路,先后投入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实施了“化屋民族风情园”建设、175户民居改造、14公里的油路建设等;通过捆绑扶贫项目,带动各类资金3000余万元投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旅游资源,化屋基村已成为“乌江百里画廊”的精品旅游景点。
        如今,6月的化屋基村,碧波荡漾、渔船悠游、民居掩映绿丛、山歌跌宕村庄等画面,正诠释着村庄的祥和与宁静。
        在“三四同举”的开发扶贫思路推动下,大方县星宿乡、黔西县化屋基村等,都是毕节市开发扶贫中的成功案例。
        26年的攻坚克难,毕节,这块科学发展的试验田“换了人间”: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翻了4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倍,全市从“拔穷根”踏上“富民路”的康庄大道。
生态建设“六新六模
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经济
       
山上毁林开荒,山下水打沙壅;“杀鸡取卵”生态灾难;“森林—耕地—裸岩”逆向演替。这是26年前因经济贫困导致生态恶化的真实写照。
        清清流水,绿绿山峦;绿树连村,鸟鸣山幽;树木掩映下的“农家乐”笑语欢歌;林下种植养殖,让百姓腰包鼓起来。这是眼下群众享受生态建设成果的现实幸福。
26年前后的对比,是毕节试验区在“三大主题”引领下,探索出“六新六模”举措,推动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结果。
        “六新六模”,即林业合作经营新路子和林业“三资”转换模式;林权流转新路子和“两低一保”政策性森林保险运行模式;多元生态建设新路子、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新路子、森林保护管理新路子、生态恢复与建设补偿路子;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模式、水土保持坡耕地综合治理模式、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资源补偿开发“两基金一制度”模式。
        毕节采取财政奖励、减免税费、金融支持、奖励激励等措施,建立了新型林业合作经营机制;探索“政府引导、林农自愿、市场运作”,构建了林权流转新机制;通过经营性生态项目特许经营权抵押、投资财政补助办法,探索建立试验区生态融资机制;围绕建立“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建立和推广循环农业发展、立体农业种养、复合型生态建设……
        “新来阳雀不开声,只等山中树叶青。只等山中树叶老,一个山头叫几声。”回荡在赫章县海雀村万亩林海中的悠扬歌声,表达了群众对今日绿水青山的喜悦之情。
        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5%上升到2013年的70.4%,万亩“绿色银行”价值4000多万元,人均5万元。老支书文朝荣虽然走了,但他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攻坚克难、造福子孙”精神,已融入到广大干群的心中。
        点穴种树、浅坑植苗、就地取苗、同向移栽、借泥成肥,20多年前,凭着五项技术操作,金沙县湖水乡原党委书记杨明生辞去党委书记职务后,带领家乡苗族群众组建了高原营林生产合作社,造林56000多亩,创造了在石漠化区域快速恢复生态的奇迹。
        “以前连雀子做窝都找不到地方”的大方县穿岩村,如今满坡满岭都是树,变成了周末游人成串的美丽乡村和城市的“后花园”。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迄今,“遍地生金”的穿岩村,肖军林农家乐、“好心情”等近20家“农家乐”,  生意相当红火,退耕还林“退”出了肖军林等近10家“百万富翁”。
        通过一系列改革试验,毕节市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13年,生态建设项目投入36.94亿元,全市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12.46%上升到现在的50%左右。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加紧绿化剩余的194万亩荒山荒坡,争取到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人口控制“两新六模
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财富
        26年前,毕节农村中“老六、老七、老八”之类的名字不乏存在,人口超生时代的“历史遗存”,让农村“儿多母苦”、经济落后。
        “要遏制与日剧增的生态灾变,不仅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而且要为过剩人口寻找生路。”“三大主题”中的人口问题,成为毕节试验区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针对实际,毕节试验区在探索实践中,捆绑以解决民生为主的计生优质服务、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医疗保险等举措,通过人口控制“两新六模”方式,从突击型、强制型方式转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让人口控制从“天下第一难”到逐渐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两新六模”,即创新领导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四级书记”抓计生的新路子;完善目标考核管理,构建、推行“每月一通报、每季一点评、半年一奖惩”计生工作激励新路子;构建“双诚信、双承诺”计生管理新模式,探索出诚信计生的“大方模式”、“黔西模式”、“金沙模式”;完善生育防控体系,探索出“四优先”计生自律模式和“教育、监督、服务”并重的早婚早育防控模式;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探索出“多元的开放式教育”新模式。
        截至2013年,毕节少出生人口165万人,超过一个人口大县的数量。
        如何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财富”?毕节的经验是,“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向发达地区和城市输送农民工,为可持续发展腾出空间。
        10年前,大方县猫场镇到部队当兵的青年吴道江省吃俭用,将自己的微薄工资聘请了3名教师,以岩洞为教室,让家乡的孩子就地读书。在毕节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如今的“岩洞小学”已不复存在,变成了位于村里的另外一栋漂亮的学校。
        试验区成立26年来,毕节市坚持把教育作为拔掉穷根的治本之策优先发展,通过“两基”攻坚、  “9+3”计划等,实施“同心?智力支持”工程279个,投入资金1.27亿元;培训教师等20多万人次,教育两基覆盖率达100%。劳务输出140万余人,“打工经济”让农民工富裕起来,一位位回归的农民,变成了一方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谁持彩练当空舞?毕节走好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颗棋”,不断深化“三大主题”改革发展,  统筹解决了资源、环境、人口、生态等问题,验证了毕节试验区决策的科学性、实践性和群众性,推动了各项工作改革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