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听民声]毛南族人晒幸福:过去连鞋都穿不起 现在家家买摩托车

20.06.2015  18:06

    新华网贵州频道6月20日电(记者李春惠)聚居在云贵高原上的“土著居民”毛南族人,在国家的扶持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端午节前夕,记者来到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看见,男子正忙着制作雄黄酒,女人们在家包粽子、杀鸡、洗菜、蒸腊肉。70岁的老人石恩友感慨地说:“今天的幸福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

    卡蒲毛南族乡有1万4千余人,毛南族占98%。由于聚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交通闭塞,对外交流困难,长期以来较为贫困。村民刘勤牛说:“1990年以前能吃上大米饭的时候很少,几乎都吃包谷、红薯。家里喂猪,没有粮食和饲料,全部喂草,两年才喂出一头。”

    “那时很多群众连鞋都穿不起,光脚走泥巴路。”场河村支书石佩学说。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较少人口民族之一,近几年毛南族群众聚居地区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自然村寨间水泥路互通互连解决出行难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解决了饮水难题,特色民居普遍得到了保护性改造。

    村民石强告诉记者,2006年以后,村里的变化很快,特别是路。路对老百姓很关键,农产品运得出去,腰包里就有钱了。

    “政府帮扶村里发展养羊、养鸽等项目,带动不少村民脱贫。现在摩托车家家有,还有不少人家买了农用车、私家车。”石佩学说。

    50岁的石佩钊2011年新建了一层水泥砖房,今年又加盖了第二层。石佩钊说,家里已经买了消毒柜,冰柜,他准备在家里开农家乐。

    石佩钊新房水泥外墙上刷着仿木涂料,木质窗格上雕着的毛南族民俗图案格外显眼。和石佩钊家的房子一样,全村民居的外墙装修统一风格,装修均由政府出资,为将来发展旅游业做准备。

    卡蒲毛南族乡乡长石通佾介绍说,在国家大力帮扶下,卡蒲乡变化很大,6个行政村125个自然村寨中已有85%修通了道路,自然村寨全部用上了电,广播电视网全覆盖,有的村寨还通了互联网,村民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末的1609元增加到2014年的6598元。

    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当地有的村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土地分散、贫瘠,产业单一,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下一步,乡里将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引进龙头企业进驻,将核桃、金银花、蓝莓、高梁等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群众致富。”石通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