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听民声]贵州:“3个15万”撬动微企发展“支点”

14.12.2015  12:05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14日电(记者王新明 杨焱斌)贵州省惠水县太阳乡和平村村民李坤学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科学家”,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怀揣创业梦长期从事水晶、宝石加工设备研发,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有技术没资金一直困扰着我。1994年至今,三次外出打工、三次返乡创业,经历两次创业失败后,如今终于圆了创业梦。”李坤学说。

    李坤学创业梦圆得益于2012年以来贵州省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3个15万”政策。贵州省工商局副局长丁琨说,按照规定,微型企业实际货币投资达到10万元,政府给予5万元补助,15万元的税收奖励和15万元的信贷支持,扶持群体包括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贷款额度单户最高可以达到300万元。

    “目前,每年可生产水晶石加工设备350台,每台售价最低4万元,加上承接的其他加工业务,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500万元。”李坤学说。

    据统计,截至2015年8月,“3个15万”共扶持创办微型企业7万余户。贵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量由2011年底的90.12万户发展到2015年8月的177.48万户。

    受多种因素制约,“3个15万”实施中一度出现“政府热、银行冷”的现象。2012年初至2014年5月底,财政拿了20亿、年均7亿元,银行贷款才9亿元,微型企业融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贵州省财政厅总经济师王瑰说,针对这一问题,贵州省变直接补助为间接撬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2014年6月起,从年度省级财政扶持资金中提取10%,即7000万元,“以奖代补”对承贷银行贷款风险损失给予补偿,消除其后顾之忧。2014年至2015年年度内,承贷银行新增微企贷款25.37亿元。

    “‘3个15万元’的目标是点燃‘双创’之火,播下‘双创’种子。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共同发力,形成‘既有大树、又有小花小草’的良好企业生态环境。”王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