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听民声]贵州习水:“绿色转身”筑牢“小康梦”

24.04.2015  20:21

    新华网贵州频道4月24日电(记者王念)26岁的小伙子王雪梦当年不愿在家乡挖煤,不满20岁就到广州打工。如今小王回乡创业,面条加工厂每月有6000元净利润;外地来旅游避暑的人多起来了,他又开始养蜂,将优质蜂蜜卖给游客。“我们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花,不养蜜蜂还真可惜。

    矿产是宝贵的资源,但是长期无序开采并没有改变人们的生活。贵州省习水县煤矿区毅然关掉400多家小煤窑,恢复生态发展绿色产业。如今,村民富了,环境美了,实现“小康梦”的基础打牢了。

    暮春时节,记者到习水县隆兴镇柑甜村采访看到,通到家家户户门前的连户路已经全部硬化,沿路的60盏太阳能路灯成了村民们夜间出行的照明工具,村民的房屋翻新成黔北民居风格的两层小楼。村子里有垃圾箱,有观光石板道,还有一个占地3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村民们可以打篮球,还可以跳广场舞。

    绿色是柑甜村的基本色,山顶上绿树成荫,山下成片的银杏、牡丹以及桃子、李子、枇杷、葡萄为主的果林郁郁葱葱,繁花似锦,很像一个天然的大公园。

    文化广场旁立于2013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公示牌上,村子的旧貌图片和规划效果图还很清晰。隆兴镇镇长余召乾指着牌子上的一个个项目向记者介绍,改造住房909户,硬化公路8.5公里和连户路7公里,自来水通达率100%,实现亮化工程和庭院绿化,以及建设文化广场、活动中心等目标已全面完成。余召乾说:“这个牌子就是对村民的承诺,公示了就要做到。

    隆兴镇位于赤水河半坡地带,记者过去曾到这里采访,印象最深的是小煤窑的矿坑多,公路被运煤的车轧得坑坑洼洼,到处灰蒙蒙的。10年前,这里的村民主要靠在小煤窑挖煤谋生,收入不高还不安全,很多人最后选择离开,全镇曾经有4000多人外出打工。看清了散乱的矿坑不能给百姓带来富裕,还造成资源浪费并严重破坏生态,当地政府断然关闭了所有小煤窑,转而走修复生态、绿色发展的路子。

    不挖煤了能做什么?当地日照时间长,适应水果生长。看准经济果林的发展前景,村民们种植柚子、核桃、葡萄、枇杷、翠李等,去年一年就新增经济果林8000亩。仅1800亩油牡丹,每亩500余斤花籽加工牡丹精油的产值就超过1万元,还不算出售花卉的收入。遵义到赤水高速公路开通,又将当地的自然优势凸显出来,贵州高原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赤水河美丽的风光吸引了重庆、四川等地游客,乡村休闲避暑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来隆兴的游客超过2万人。围绕绿色产业做文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00元。

    64岁的村民冯梦花告诉记者,柑甜村有20多家避暑农家乐,从五六月到九十月生意都很好。她种的菜、养的猪很受客人欢迎。“一个人包吃住一天才几十元,但我们的成本也不高。没算过细账,我一家每年10多万收入总是有的。

    家乡的环境改善了,近年来600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村民杨陶江说,出去最大收获是开了眼界,学到了技术。当地野生仙人掌资源丰富,杨陶江正好在厦门学了食用仙人掌的相关技术,回乡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仙人掌1000多亩。合作社按照每公斤鲜仙人掌3元的保底价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每亩能给农户带来6000多元收入。

    习水县委书记周舟说:“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前提下,在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真正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同时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奔小康的梦想才能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