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民间技艺成了校园里的“香饽饽”

13.12.2016  17:15

  11月30日,全省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观摩现场会期间,省民宗委巡视员刘晖(左三)率队参观盛华职业技术学院“唐人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国家教育部、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于2013年联合下文,要求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同年,省教育厅、文化厅、省民宗委向各地转发文件,要求各地相关单位要深化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认识,把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我省职业院校办学的新亮点。2014年,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民宗委联合印发《贵州省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各地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2015年,为推动我省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省教育厅、省文化厅和省民宗委决定实施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行动计划,设立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并鼓励各职业院校积极申报实施。今年11月28日至30日,由省民宗委主办的全省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观摩现场会举行。会议采用现场观摩和总结研讨的方式进行,先后观摩了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凯里学院、贵州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引凤筑巢凸显民族特色

  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观摩队伍分别参观了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太阳鼓刺绣有限公司和丹寨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琳琅满目的苗族蜡染让观摩嘉宾啧啧称奇,也让观摩嘉宾再次感受到蜡染不止可以做成工艺品,还可做成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活用品。在丹寨国春银饰有限责任公司,观摩队伍实地观看了学校教授学员银饰制作技艺的流程,并观赏了精致精美的银饰成品,许多观摩嘉宾现场自掏腰包购买银饰,观摩会一时间变成了“购物会”。

  这几年,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丹寨宁航蜡染、太阳鼓刺绣有限公司、苗妹银饰、国春银饰合作,免费为入驻的企业提供办学场所,投入必要装修资金和设备,共同建成了“校内工厂、工艺品展示厅、大师工作室、电商交易平台,集产、学、研、展、销、孵为一体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校中厂实训基地8000平米,教学资源总值达2000余万元。2016年,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和丹寨国春银饰责任有限公司将整体搬迁至校内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这为更加有效地实施民族文化产业传承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同时,该院建有“一园三基地九中心”的省级大学科技园,建有以“银饰、刺绣、蜡染”为主题的国家级“黔粹传人工作室”, 以组培为主要项目的国家级“培生星创天地”众创空间2个;众创空间已建成银饰、蜡染、刺绣等创客空间15个,成立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公司,基本建立起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大学创业园、校内实训基地“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着力提升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教学团队、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研发团队等建设,引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普及。孵化培育了“黔承世锦民族工艺坊”“尚品铭风民族工艺坊”“康复理疗中心”“生态养殖”等32个学生创业团队,校园创业学生300多人,孵化企业56家。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新模式

  在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观摩队伍参观了中人装饰(贵州)工程有限公司和牙舟陶产业园,时尚的设计风格和色泽鲜艳,工艺精美的陶瓷让观摩嘉宾争相拍照留念。

  贵州牙舟陶是中国十大名陶之一,因产于平塘县牙舟镇而得名,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经有700多年历史。牙舟陶属于自然龟裂的玻璃釉型工艺,以黄、白、绿、紫、棕、褐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各色互相搭配。造型古朴,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重的文物神韵。2008年,牙舟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产的双鱼罐、孔雀插屏、瓶、碗、台灯、壶、盘等,多次出国展出。2013年,牙舟陶产业园引进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制陶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工艺,通过高科技、现代技术,将牙舟陶提升档次,产业园区投资五个亿,可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2016年4月,为了促进贵州民族民间手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贵州牙舟陶瓷研究发展有限公司授权贵州定强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培养大学生以牙舟陶产业园为平台,实现千人创新、万人创业的目标。

  这仅仅是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创新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一个缩影。

  这几年,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始终立足于贵州地域特色,发掘地域文化内涵,通过对民族民间传统制作工艺开发与利用,致力于适应社会市场需求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及民族工艺品研发,通过狠抓内涵建设,有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职业能力得以极大提高,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截至目前,该校已建成了一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校内实训基地,其中民族技艺传承中心建设面积1022平米,包括贵州民族民间技艺传习区603平米,贵州民族民间技艺藏品馆279平米,传承中心门厅140平米。传承中心的功能主要以教学实践、技艺培训、研发平台和陈列展示四项为主。该学院与安顺福远蜡染厂、贵阳山之陶艺有限公司、贵州浣竹青漆工艺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知名民族工艺品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关系,为学生技能培训及师资培养、民族工艺品的开发、创意设计、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形成了教、学、研一体的民族民间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模式,师生设计制作的“蜡染围巾”系列,作为礼品在东盟教育交流活动周赠送给各国参会嘉宾,得了广泛的好评。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作品—产品—商品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是华人商界领袖、台湾爱国企业家王雪红陈文琦夫妇捐赠举办的一所公益性慈善大学。学校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地处惠水县百鸟河数字小镇,目前在校生3848人,该校始终坚持“教育扶贫,公益兴学”的办学宗旨,以“诚信、爱心、高尚”为校训。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模式下,以“创新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与产业扶贫”为目标,开设了20余个社会热门、市场紧缺型专业。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了校企深度合作,分别与百度公司、万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Marriot)、HTC公司、用友公司、梦动科技、课工厂、多彩贵州农业生态公司、北京唐人坊公司等企业合作,派出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对实习合格学生100%就业推荐。

  在学校的走廊上,展出有学生代表破“茧”成“蝶”的生动故事。罗兰是惠水县抵麻乡硐房村的布依族少女,2015年从该校民族文化传承中心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现在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工作,月薪达5100元。像罗兰这样的脱贫致富故事比比皆是。

  据该校非遗学院院长、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燕介绍,该校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列入重点工作,结合当地民族特色,打造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把公司引进校园,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其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学校把学生的作业当成公司的生产产品,拿到市场销售,然后根据市场反馈意见,让学生更加明白什么样的作品最受市场欢迎,应该怎样去满足市场的要求。

  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项目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我省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工程。抓好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工作,有利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的需要;有利于打造民族职业教育特色品牌,加快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业态。为探索一条适合本地的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助推精准扶贫奔小康目标任务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观摩,各学校都各有特色,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各高校积极紧扣全国第六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对民族教育职业教育的要求,落实好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实操人才,推出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品牌。

  各高校积极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传承发展模式,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但在传承创新中,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市场的关系,不能一切向钱看齐,更不能忽略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内涵。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既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又要在传承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上狠下功夫,走一条有文化内涵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