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国家级民族保护村寨三门塘俏走生态旅游路

02.06.2015  21:06

隔江远眺贵州“最具魅力的民族村寨”坌处镇三门塘。(杨俊 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湘黔“四十八寨歌节”开幕式现场。(杨俊 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6月2日电  “路遥三十侧耳听,高台移步到门前,今日得遇贵客到,侗寨三门闹洋洋。”人未至,歌先到,悠悠的侗家迎客歌早已从远远的吊楼上飘来,如蝉儿唧唧。

    待走近寨前,又是一翻新景象,热情的拦门酒早已在那“恭候”多时,进寨三杯不落盏,酒敬人干好游玩,但凡有个游人,好客的侗家人总是以这样热情的方式接待八方客人。

    三门塘是贵州省天柱县坌处镇的一个侗苗杂居的民族村寨,362户、1559人,寨上的古桥、古碑、古路、古树、古建筑、风士风情……为三门塘人提供了最原生态的致富条件,改革开放后,三门塘人依山种养、傍水而渔,逐渐脱贫致富。

    2013年2月,贵州省重点水电工程——装机42万千瓦的白市水电站顺利下闸蓄水后,高原变平湖,溪流变港湾,当地生态旅游迎来新契机。

    “一个月除开支出,纯收入应该有10多万元吧。”村民李兴姜欣喜地吐露办农家乐带来的好收益。早在2003年9月,她的婆婆谢凤梅就到工商部门注册创办了三门塘第一家农家乐,以接待八方游客。“这10多年来,有王富玉、钱运录等省州的领导,还有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摄影师等,有来自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法国的、英国的。”一直跟着婆婆创业的李兴姜对创业往事了然于心。

    因为有旅游拉动消费,三门塘的水上渔业、寨上商业、山上农业风生水起。全村涌现出养殖专业合作社2家、特色种养殖大户9家、旅游小百货店8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年前的2680元增长到去年的5898元。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让这本身“以歌养心、以饭养身、以民族舞蹈爽精神”的侗家人更是充满朝气与活力。

    三门塘,2009年1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寨。2011年9月,又获“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2013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被国家民委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别看我们三门塘小,但到处都是‘宝’。深藏着的许多不解之谜,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大批文人墨客、专家学者。”李兴姜说,“之前,还有位知名大学的历史教授认我婆婆做干妈。”据了解,这位教授叫钱晶晶,为研究三门塘民族文化历史,接连5年入村调研,每次去都要住上1周-3个月不等,写下了《村落空间与历史记忆——三门塘人的家庭故事与船形隐喻》等学术论文。

    进入21世纪以来,到三门塘考察研究的专家学者不下百人,有专门研究建筑文化的、有研究木商文化的、有研究民风民俗的、有研究民族语言的……纷至沓来,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