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是贵州宝贝”特别报道

10.10.2015  10:57

余未人 (省文联原副主席)

  传统的民族古迹、节日场所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当我们将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作为一件全民性的大事来抓的时候,却发现这件大事从理论、概念到实践,都有许多模糊的、值得斟酌之处。一些政府官员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领导这项工作顺利推进。

  一些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有关知识相当匮乏,也没能认真学习探讨。这种保护看起来轰轰烈烈,经媒体宣传,更是红红火火。其结果往往是某处民族文物古迹一经保护和开发,就焕然一新、面目全非。在许多历史纪念地,拆真古董造假古董成为风尚,可以说,是一种“破坏性保护”。

  不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培育中华民族年轻一代的审美观?这是要从娃娃抓起的事。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教育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个方面。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美育是直观的、形象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它是健全人格的不二法门,而且也是使人格成熟、进入更高境界的必由之路。而这种美育,必然是有中国传统、中国气派的。这是中华民族审美的底蕴。我们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如果忽略了底蕴,保护就会误入歧途。

  文化遗产保护是全人类的事业。我国著名作家阿城在他的新书《洛书河图 文明的造型起源》提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我认为应当从文明的发生这样的重要性来重新认识。从艺术上来说,它们不应被视为民间艺术,而是高度文明的遗存,是活化石,是东亚新石器文明的活化石,是中国文明之源的活化石。”这是重要的一家之言。有了作家这样新锐、犀利的文化眼光,有了这样新颖的观点参与争鸣,有了这样的有识之士参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也许能够将其推向一个新、深的境界。

周国茂 (贵阳学院教授)

  陈敏尔同志对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价值、重要作用的论述,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贵州基本省情和资源禀赋的深刻认知和准确判断,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这个认知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制定的贵州发展战略,不仅是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和繁荣发展的福音,同时必将为贵州在守住两条底线的同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

  提高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严峻性、紧迫性的认识。民族民间文化是贵州的“宝贝”,也就是说它可以成为贵州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要保证其存在,传承就是一个基本手段。因为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民俗文化,民众的传承、享用是其存在的载体和存在的基本方式。一旦传承中断,这种文化也就寿终正寝了。应当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的危机,切实采取措施加以传承和保护。

  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中,要加大“元典性”文化的保护力度。元典文化指一个民族中具有原创性、独创性、准独创性的文化。元典文化在一个民族总体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每个民族的各种文化事象,都可以从元典文化中找到根据和解释。如果我们保住了元典文化,就保存了民族文化的遗传密码,无论社会和文化如何发展演变,其特征将得到保持。

  对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建议:开展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在普查基础上,采取文字、声像、数字化等手段搜集各民族民间文化,出版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系列丛书,加大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力度,开办民族民间文化传习所,将培养传承人与文化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理论研究。

沈 毅 (贵州省舞蹈家协会主席)

  贵州的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间,反映现实生活,强调形象的感情色彩,是民族民间自娱性的活动。它不仅是审美的需要,更是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精神寄托,是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何赋予民族民间舞蹈新的生命力与新的形象,如何用贵州民族民间舞蹈当代呈现,那就需要走过民俗—民族—典范这样一个提升过程,最终以民族的传统优势和个性走向全国,走出世界。

  近十年来,随着“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等赛事在贵州的连续举办,为贵州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契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比赛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交流的机遇,在我省编导和演员的不懈努力下,从一件件贵州原创舞蹈作品的获奖,展示了贵州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丰富多彩的形态。

  如何传播和传承贵州民族民间舞蹈,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倡导民族民间舞蹈的自然传承方法;引领民族民间舞蹈在民众自娱自乐活动中的传承;通过教学将民族民间舞蹈得以更广泛的发展,将民族民间舞蹈融入到艺术课堂的教育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精品,将民族民间舞蹈以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进行传播和展示;发展群众广泛参与的广场舞蹈,将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融入广场舞蹈的教材和编排中;挖掘、收集整理特色浓郁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在贵州的各类旅游景点、景区进行展示和展演,使之成为常态化,让海内外游客在旅游中观赏了解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习俗和民间舞蹈艺术。

  我们要牢牢把握全省舞蹈创作的主旋律,抵制低俗不良的创作导向,在保持贵州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创作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舞动贵州,舞出精彩,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鼓与呼的作品、精品,为推动贵州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龙耀宏 (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侗学会负责人)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资源。从历史发展来看,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在新时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内涵,也是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维护各民族团结进步、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民族文化作为后发优势资源的特殊性。民族文化成为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优势资源,这与我省民族地区后发的历史地位分不开。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整体性和系统性。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事项不同,民族文化要靠精心传承和养护才能恢复其活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繁荣民族文化事业。首先是认清资源,做好保护传承的工作。然后突出方法创新,做好发展的工作。要深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调查和数字化建设,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建设,把传统村落保护列为民族文化工作的重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形成合力。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加强理论研究创新,解决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在实现跨越发展奔小康的伟大实践中,民族文化在被保护、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在被磨砺淘洗,其深层的意识形态和各种具体的文化表现,已经离世地进入到了新一轮的变迁、发展过程。

  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要与繁荣发展我省的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开展多学科的民族文化研究活动,规划一批重点研究课题,产出一批具有本土特色、在国内外重大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

李平凡 (贵州民族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相继成立的贵州八个单一民族研究学会,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学术研究团体,为我省社会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践证明,各民族学会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平台,是实现民族工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贵州省各民族学会在成立以后,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召开学术会议,举办文化活动,培育民族产业。一方面,努力探索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民族语言文字、服饰、饮食、建筑、工艺、节日、歌舞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促进了贵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与传播;促进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传播;促进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促进了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传播;促进了少数民族工艺品传承与传播;促进了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传承与传播;促进了民族歌舞的传承与传播。

  黔东南的侗族大歌,在省内久负盛名,而且在全国、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各种文艺演出,还登上了世界顶级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2007年,从江县小黄村少儿侗歌队还随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是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流播广远,享誉中外。彝族民歌《阿西里西》,2008年,入选“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民歌”名录,并获得“世界民间音乐遗产保护范例” 美誉。

  事实证明,贵州各民族学会在传承和传播贵州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是不可替代的平台。建议各民族学会在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学会、协会、研究会“总章程”的前提下,主动发挥好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的职能作用,配合协调好各种关系,调动各民族民间的一切积极因素,为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继续做出贡献。

张 晓 (贵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陈敏尔书记指示:“民族文化是贵州的宝贝,要搞好传承和传播”,这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研究者的鼓舞和鞭策,也标志着民族文化的重要程度得到了提升。怎样才能更好的做好“传承和传播”的工作?

  为了理解“民族文化”的整体性,以西江千户苗寨作为案例讨论。西江的苗族文化是什么?为了便于表述,我借用生计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三分法来阐述西江苗族文化。首先从生计来讲,西江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和山地民族,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由此而创造了系列的农耕稻作文化,有丰富的乡土知识。第二,苗族聚族而居。西江苗族最早是一个血缘集团,其组织生产、婚丧节庆等都有一套有序的组织程序。所以她有自己一套简单但是有效的管理制度。第三,苗族的精神信仰一方面是相信人有灵魂,灵魂不死。另一方面,苗族认为自然万物是有生命的,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因而苗族也崇拜自然神灵。所以苗族她是讲规矩,讲和谐,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我们可以看到村寨附近保留完好,被视为神树的护寨林,就是这样的精神成果之一。

  民族文化是一个整体,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要考虑到各部分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了解每一个具体事项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放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去展开,民族文化的特定意义才得到充分展现。我相信,“搞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就是为了要保存文化的多样性,只有保存文化的多样性,才给人类智慧的多样性选择提供源泉,为人类建设自己的家园做出贡献。

翁家烈 (研究员、省文史馆馆员、贵州民族研究所原所长)

  要做贵州民族文化研究,必须要了解贵州的基本省情:一是贵州自然环境多山,岩溶发育面积广泛;二是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三是贵州建省晚。同时,要了解当今世界是个什么状况。据权威分析,当前的政治格局是政治多级,经济一体,文化多元。现在国际竞争也很激烈,但并不是靠战争来竞争,除了经济、军事这样的硬实力,软实力竞争也十分激烈,而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文化实力。所以民族凝聚力就是当今在和平年代国际竞争间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意义非常重大,不能仅仅等同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而应该作为一个核心来看待。此外,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在这个转型期里面,由于中华民族文化是立足和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在转型期由于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弱视,远远比不上城镇化建设,工业建设等产业发展,由于农业的根基的动摇,导致现在文化的瓦解,碎片化、甚至于消失变异,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不能缺少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空间,没有空间如何传承;二是文化载体,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认同,外部区别的标志,民族又是文化的载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发展空间大量的缩小,载体也在瓦解。因此,我觉得应守住贵州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一是农业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所以选择好的农业现代化方向极为重要,而现在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较为成熟和具体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关注,建设加大贵州生态农业发展。二是加强载体培养。我省现在有多少传统村寨、社区的消失?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人数具体多少?由于大量中青年打工人群外出,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就逐渐减少,应该加大对民族文化传承载体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