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都行】水城陡箐猴儿关:农民画里的“美丽乡愁”

01.08.2016  19:41

农民画家”画室里的部分画作。新华网 周雪 摄

    新华网贵阳8月1日电(周雪)64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熊兴兰年轻时在家务农,当时的她不会想到,有一天能靠手中的画笔让城里人记住乡愁,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位慈祥的花甲老人是贵州省水城县陡箐镇陡箐村猴儿关的“农民画家”,自幼喜欢画画。她的画大多以苗族(当地95%以上的居民皆为苗族支系——“歪梳苗”)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自然风物、喜庆游乐为题材;表现手法以变形夸张、寓意象征为主;构图以概括装饰为主;色彩或浓烈、或淡雅、常于粗犷古掘中见奇巧,简明轻快中透含蓄,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她用画笔勾勒出一个无拘无束的艺术世界。其创作的《春耕》《心灵手巧》《亲家遇亲家》等优秀作品曾在国内大型画展中先后展出,她的多幅作品被国内外书画爱好者高价收藏。“喜欢哪样画哪样,怎样好看怎样画。”这也是水城县这个“全国农民画之乡”的农民画的基本特质。

熊兴兰展示刺绣作品。新华网 周雪 摄

    1984年,水城县文化局将少数民族特有的挑花、刺绣、蜡染、剪纸、雕刻等民间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挖掘出了一种具有水城特色的现代民间绘画——“水城农民画”;1988年2月,水城县被国家文化部社文司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8年11月通过审查复评,水城再度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绘画)之乡”称号;2010年,水城农民画获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项目类“群星奖”。

    如今,水城县现有农民画创作队伍500余人,仅有486人的猴儿关就有120余名“农民画家”。每家每户外墙上色彩艳丽、线条夸张的画,部分村民画室里或装裱精美或正在创作的半成品,勾起了许多人心中的一抹“美丽乡愁”。

    猴儿关明清时代遗留的抗吴古战场、古驿道和红军长征留下的足迹,保存完整的民族民间原生态文化,良好的教育基础等为农民画创作提供了肥沃的成长土壤。

    为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农民画这一传统艺术,当地政府不仅聘请农民画专家进寨授课,还成立了4个“蒙多彩(苗语里意为‘苗姑娘’)民族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创作基地,充分调动了民间艺人的创作积极性,增加了村民收入,也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据悉,目前村寨长期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人员有30余人,农民画的价格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创作高手年收入近五六万元,一般的年收入也能在二三万元左右。

    42岁的杨明英就是其中一个创作高手,她目不识丁,却用10余年的绘画功底成就了不俗的成绩:2010年6月,其创作作品《缝嫁妆》在文化部社会司等联合承办的第四届秀湖、中国农民画艺术节“时代新风”——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作品中荣获金奖。“我没有文化,只能用画笔养家糊口,用画笔提升自己的价值,我希望能把农民画推向全世界。”杨明英说。

农民画家”杨明英创作作品中。新华网 周雪 摄

    农民通过农民画致富了,创作的热情也愈发高涨,孩子们也在耳濡目染中培养了对农民画创作的浓厚兴趣。14岁的小女孩周光婷说:“我想当画家,让家乡出名,把民族文化用画的形式传承下去。

    据介绍,为让孩子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当地从今年开始在中学和小学开办农民画兴趣班,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猴儿关的“大师”们为孩子们开班授艺。

    土墙房变“小洋房”、泥巴路变水泥路、文盲变“农民画家”、名不见经传的村寨变“记得住乡愁”的地方……陡箐镇宣传委员浦作维见证了猴儿关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嬗变。近年来,水城农民的现代民间绘画以其独有风格一次次亮相全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他说,下一步猴儿关将采取“三变”模式,将农民画这幅“乡愁”卖到全世界。

猴儿关每家每户随处可见的“农民画”墙绘。新华网 周雪 摄

    三名“农民画家”正探讨画作。新华网 周雪 摄

    色彩艳丽,线条明晰的农民画作。新华网 周雪 摄   

[责任编辑: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