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

04.06.2014  21:09

一、概况

水族自称“睢”,是由历史上“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起来的。据古歌相传,其先民原住广西、广东交界地,随后经岜虽山一带逆都柳江而上,最后落脚于三都、荔波等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水族有34.8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2.78%,,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都匀市、独山县,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丹寨县、雷山县、从江县。

分布特点是:沿江河溪流交错地区,其间夹杂着若干起伏的丘陵、平坝、河谷和山脊分布,人民依山傍水而居。村寨按姓氏聚族或成片聚居,一般由数十户或上百户组成一个村寨,杂姓村寨和单家独户零散居住者少。

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唯一的少数民族。随后在山东省组织中共中央直属山东支部。1922年代表中共中央出席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大罢工和青岛纱厂工人罢工。1925年和1928年两次被捕,1931年4月5日在济南壮烈牺牲。

 

二、文化和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故事传说、神话、寓言、叙事歌、格言、成语、民谚等。人们善于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斗牛、赛马是水族最具特色的娱乐活动。乐器有铜鼓、皮鼓、锣、芦笙、胡琴、唢呐等,其中铜鼓最具民族特点,历史上氏族、部落之间进行征战,以击铜鼓为报警信号,后改为吹牛角代替,铜鼓曾被视为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工艺美术  剪纸、刺绣、印染、编织和雕刻是传统工艺。

居住   今日的水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村寨周围竹林环绕。房屋排列纵横交错;房前屋后鱼塘触目皆是。村寨或村际间的道路迂回曲折。房屋形式为“干栏”式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全系木质结构。

服饰   男女多喜着青、蓝两色布衣。男子穿大襟长衫或对襟衣,青布包头或戴瓜皮帽。妇女上穿无领大襟半长衫,下穿青布长裤,腰系青布围腰。

节日   传统节日主要有端节、卯节、苏宁喜节等。端节是水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水历十二月至新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逢亥日分批分期过。节前家家户户要屋里屋外、锅碗灶具清扫干净,迎接祖宗回家。“除夕”及“初一”(即戌、亥日)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各家各户要摆放祭品及各种服装供奉祖先,祭品以鱼类为主,忌荤。家族中还互相宴请,食品仍以鱼为主,辅以豆腐、韭菜等素菜,忌用动物油。亥日午饭后,男女老少穿戴新衣,成群结伴地汇集到端坡,参加赛马、斗牛、敲铜鼓、吹芦笙、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送祖宗出门。之后,主人在家接待宾客,宾主饮酒对歌,时间持续少则五至六日,多则十余日。

饮食   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调味,有“无菜不酸,无辣不食”的习俗。待客以酒为重,主人敬酒时带头喊一声“秀”(即干杯的意思),众人也齐声喊“秀”,将酒饮尽。

丧葬  行棺木土葬,分为即时安葬与停棺待葬。历史上,水族先祖盛行“干栏”式的石棺墓葬,即用大石板打制,垒成二层或三层的长方式石板墓,棺木放置底层,中间几层放置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品。现在保存完好的石棺墓群有三都水族自治县水龙乡的引朗、拉佑和荔波县水蒲石棺墓群。

 

三、语言文字

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语和壮侗语族中的侗语、毛南语、布依语、仫佬语、壮语、傣语和黎语等有亲属关系,尤其与侗语、毛南语、仫佬语更为接近,并有许多同源词。水语跟同语族的壮语、傣语相比,内部差别较少,各地水族群众一般都可以用水语互相通话。水语可划分为3个土语区,没有方言差别。第一个是三洞土语区,以三洞乡板南村水语为代表。第二个是阳安土语区,以阳安甲乃村为代表。第三个是潘洞土语区,以阳和乡潘硐村的水语为代表。

水族是有独特文字传承的民族,水族传承并在民间继续沿用的一种古老文字为水书。现存的水书约有400个单字,其字形以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居多,还有部分画图文字,字形多为仿汉字的倒写或反写,只局限于巫师记载年、月、日、天干、地支与方位、吉凶等,多用于丧葬、建筑、嫁娶、卜卦等活动。水书是水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水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内容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