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汇川区 “编外干部”陈华强服务群众二三事

01.07.2014  21:03

    陈华强,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卫生院原院长,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74岁老人,退休后主动要求“再上岗”,倾爱于关心青少年成长,做了数不清的好事,拿出不少积蓄来支持公益事业,先后被评为汇川区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身边活雷锋·最美汇川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有人说,他是一个“天明眼一睁,忙到夜关灯”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一台“不停摆的老钟”,还有人说,他是泗渡镇的“编外干部”,可也有人认为他很“”……他自己说:“我是孤儿出身,不能忘记党的哺育之恩,有生之年得为老百姓多做点事。

     再上岗:花甲老人“为官有为

    2006年,年过花甲的陈华强从泗渡镇卫生院退休后,本应颐养天年,却主动要求担任泗渡镇关工委副主任一职。“再上岗”的第一件事,他花费了整整一个月走遍全镇8村1居,对辖区内的“五老”人员、各年龄段青少年、辍学儿童、失足青少年、贫困学生等情况一一进行了摸底造册,对该镇500多名留守儿童作了特别标注,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与此同时,努力完成了关工委的工作制度、制订了工作计划,在各村搭起了关工委班子,充分发挥“五老”的余热,开展对留守儿童及失足青少年的“一帮一”活动。

    “我想为孩子们做点事!”这句话,是陈老“再上岗”的理由,也是他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泗渡镇金田村一名8岁的小女孩,因为父亲患上癌症,母亲也经常复发癫痫病,跟随80多岁的爷爷一起生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小女孩有了退学的想法,陈老知道后便开始一次次登门了解情况,并将该家庭列入关工委重点帮扶对象,号召关工委同事和镇里相关领导捐款捐物献爱心,积极帮助孩子回到课堂并勇敢走出生活困境。

    每年高考录取通知书发送后,陈华强都要翻山越岭到考生家里去,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对缴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积极争取“春晖行动”资金扶助,先后帮助考入北京邮政大学的舒杨等100多名同学分别申请到2000元、800元不等的补助。松杉村一个在读大学生小程(化名)患了重病,光治疗费就花了10多万元,由于家庭贫困,后续治疗存在很大困难,陈华强积极为他申请补助款,如今小程已经病愈返校。

    “不能让一棵幼苗歪起长!”凭着这句话,在关工委副主任这个“官位”上,陈华强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像当年呵护病人一样呵护着泗渡镇的孩子们,被父老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陈老”。

     撰镇志:安享晚年“与众不同

    2007年开始,陈老开始主编《泗渡镇志》,于2012年得到出版发行。五年时光,眼睛花了、手磨出了茧子,这本90万字的《泗渡镇志》页页是他的心血,里面收集了泗渡镇的地域、历史、文化、人物等内容。

    谈起编书的初衷,陈老认为,只有了解家乡的历史,才会更加爱家乡,而爱家乡必须从娃娃抓起。为此,他的足迹留在了泗渡镇的大街小巷,不论是山旮旯还是老村落,只要能够展现历史风貌和改革进程,都会在知晓后的第一时间赶去测量、绘图、考证、编写,及时查询资料,收集口碑信息,深入考究历史,罗列了上千计的佐证实物和文献资料,草稿整理起来整整有三大箱,从2007年开始编撰到2012年出版发行,《泗渡镇志》历经了整整五年的岁月,凝结了陈老千多个日夜的心血,成了教育泗渡镇后人的一部不朽著作。编撰镇志的过程中,他还先后执笔了《不可忽略的泗渡会议》、《木村弯焦姓族人参加黄号军》、《清代泗渡的三位诗人》、《从明清墓葬看泗渡乡民的传统美德》等10多篇有关家乡文化历史的文章在省、市、区的刊物发表。

    在很多人看来,退休了就应该悠闲过生活,安享晚年。但陈老却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他说:“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这样安度晚年自己觉得很开心。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会继续研究地方文化,教育后人热爱家乡、建设家园,回报党和国家。

     忆童年:甘当园丁“感恩报恩

    近年来,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创业,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为了让泗渡镇的500多名留守儿童不再受苦,陈老开始在退休的圈子里召集退下来的老同志,吹响关爱留守儿童的“集结号”,并琢磨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和家长的距离不会越来越远。

    为了让留守儿童“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陈老拿出积蓄筹建了“心语小屋”亲情电话、视频电话以方便留守儿童与远在异地的父母亲情沟通。在亲情视频聊天室,陈老和留守儿童们一起站在电脑摄像头面前,与远在他乡的家长们“见面”。在陈老爱心的感染下,他的儿子也加入关爱留守儿童爱心队伍,先后捐赠了20多部移动电话机给永安小学,每部电话还送了300元的电话费,给地处高寒山区的兴隆小学学生送去了40套棉衣及袜子、文具等。

    为了让留守的孩子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陈老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在全镇中小学开展了遵纪守法、感恩报恩等活动,100多次为孩子们讲解“红军长征在泗渡”等红色故事,还在泗渡中学组织开展了一次500多名学生为父母洗脚的“感恩亲人”活动。

    当问及为什么如此疯狂公益关爱留守儿童,陈老感慨说:“看到今天的这些苦孩子,自己小时候艰苦生活的场景就油然而生,因为我是孤儿,苦孩子的生活我感受非常深。”据他回忆,12岁那年,随着父母的相继去世,他成了孤儿过起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日子,上山打柴、割猪草,还要为弟弟妹妹煮饭和洗衣服,由于家庭太困难,风餐露宿也时有发生。每当想起自己艰苦的童年,他就发誓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长大后,他便开始发奋读书,拼命工作,并决心投身公益,关爱青少年成长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

     赶时髦,古稀老人“四进网格

    “活着,总得为老百姓多做点事。”这句话,时常挂在陈老嘴边,他也是这样做的。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在关工委的“三把火”烧起来后就没有熄灭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把火越燃越旺,延伸到了他所居住的社区角落和群众家中。作为一名有31年党龄的老党员,陈老对社区的工作十分支持,只要社区开展活动,他都积极参加,每次出门巡视或是参加社区的工作,总会带上镇里发给他的“民情记录本”。翻开这个特殊的日记本,里面记载了他每天的工作、生活,以及发现的一些问题和下次开展工作的想法。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意义深远,既然让我赶上了,那就赶一回时髦,进网格找点事情做。”陈老说。泗渡镇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四进网格”为载体,力求群众知晓、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群众满意,陈老主动担任了泗渡居第二网格党小组组长,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网格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帮助解决。“道德讲堂”开始后,他还当起了义务宣讲员,四处宣讲《没有血缘的亲情》等道德故事,深受群众喜爱。

    如今已年过古稀早已退休的他,工作却从来没有退休,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以释放爱心的方式让自己的夕阳变得更加红灿,先后帮助居委会解决问题12个,直接服务网格群众600多人次。曾经有人问他,年纪这么大为啥还喜欢“折腾”?他回答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应该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受到启发。在我身体健康允许的情况下,还要为大家多做点事情。”(陈洪波)